RSS

每月封存: 十一月 2011

三戰十公里(2011-2012)- Unicef迪士尼長跑


近這二個星期,由於天氣的轉變,已染上感冒。雖然吃過西藥,病看似退卻,但總感覺病菌還是在身邊飄盪。每天起床還感到肌肉酸痛,不時流鼻水和打噴嗤,感冒的病情十分反覆,但情況又未差到要回家大休息。這二個星期日,我還可以繼續練跑。當然,練跑的時間亦不能太長,所以今次的狀態只是一般,對結果未能寄予厚望。

天氣比上次沙田的賽事更炎熱,雖是11月底,氣溫還在23度以上。今次,水魚兄仍有參與,但由於各自不同時段開跑,未能像上二次般同場競賽。只能賽後互相比較時間,少了競爭進步的誘因,亦少了互拼的壓力。今次由於報名時的錯失,要補辦號碼布,才能正式起步。起步時,十分匆忙,看著大群兒已遠去,差不多自己一個人起步,唯有發力追。到1公里的路標時,只用了4分35秒。速度是過快的,不是我的平均速度。在這1公里裡,當然越過很多參賽者,但舉頭望前,還有數不盡的人頭在移動。於是更要多花力氣在人潮中左穿右插,看來今次的成績只會一般。3公里段是上斜路,4公里段是下斜路,返回狄欣湖時的5公里段時,氣力是發揮差不多了,只感到喉嚨乾,雙腳無力。餘下的5公里只有努力地叫自己不要停下來。最辛苦的要算第8和第9公里,力氣已不剩下不多,看著那猛烈的陽光,戰意真的到了極薄弱的地步。到最後1公里的最後200米,才拼盡僅餘的力氣衝過終點。時間是60分鐘。

以近這星期的狀態,起步時遇到的困境和炎熱的天氣,60分鐘的成績還算滿意。

 
發表迴響

發文者為 於 28 十一月, 2011 英吋 興趣

 

標籤:

有朋自遠方來

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。上星期收到一個舊同事的電話,看到她的電話,原先以為她又打錯電話了,因為我的名字和她的上司相近,很容易按錯上下行,我已收過她二次錯打的電話。但是,今次真的是找我的,她告訴我我們的前任上司(Jurgen)到了香港,約大家一齊吃晚飯。
沒有見Jurgen已經差不多十多年了。自從他調回歐洲,而我又轉職到另一電子公司,已沒有再和他有任何聯絡,只知他數年前移居法國巴黎。上星期六下午,相約在尖沙咀的海旁上船,乘船到南丫島食海鮮。走出地鐵閘口,穿過尖沙咀崇光,太空館,走到尖沙咀海旁。這時的天氣變得份外晴朗,早上的天空還是灰濛濛一片,現在正是藍天加白雲,是乘船出海的好時光。走到文化中心附近,遠遠已看到一個個子不高,銀花族的Jurgen站立著,四處觀望。十多年沒有見,他的外貌沒有太大的改變,以前短小的灰髮變成雪白色;身形沒有變胖,Jurgen的年齡也近70了,但從他的身上看不到任何老態,健壯如昔。

打過招呼,閒談一輪,亦了解他的近況。幹勁十足的他,他真的在前公司做到65歲,再多做2年Consultant,近這2年才正式退休,打理自己的花園。他用他的相機,展示他的法國的花園、果樹和他的太太(不是我們以前認識的那一位) 。今次Jurgen他帶來一瓶HomeMade的果醬給我,是他從家的果樹採摘的,保証沒有任何殺蟲水或添加劑,無污染的果醬。雖然是Homemade的,但是製作一點也不馬虎,在玻璃樽上貼上寫著Jurgen 2011標貼。

乘船到南丫島,天色繼續晴朗。坐在上層,吹著海風,優哉遊哉地,看那如畫的香港沿海風光。到了南丫島時,由於時間尚早,便沿海邊漫步。入黑後,才走回酒樓,開了帶來的白酒,繼續說不完的佚事。等到晚來的二位同事到來,便開始選海鮮。吃了一頓豐富的海鮮晚餐,得了一次難忘的聚會。9時半,才乘船回港島。

還記得某一年,他的太太帶了仔女來香港探Jurgen。有一晚,我還招呼他一家四口到我家嘗試港式的家庭小菜,可是他的兒子並不太習慣中式食物。時間匆匆,轉眼已是十多年前的事了,有緣相會是多麼的賞心樂事。

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。

 
發表迴響

發文者為 於 25 十一月, 2011 英吋 朋友

 

標籤:

生命何價


記得早幾回,寫過一篇網誌,【這麼近,多麼遠】,是說生命無常,很多事與物的發生是不可預知的。自己的大兒子除了寫科技網誌,還有寫散文網誌。早星期前,看到他的新一篇文章,【原來他是這麼近】,以新詩的形式表達他認識的一個人的離去,更連上兩個連結。

我當然馬上看一看這二個連結,是什麼事對兒子有這樣的感觸。這二個連結都是新聞連結,一個是明報的,另一個是蘋果日報的。是早星期前的熱門新聞,兩個都說港大生返回中大,跳樓自盡。但不同的報社,就有不同的報導。明報說他是因炒燶牛証,最後選擇跳樓;而蘋果日報則說他回中大箍煲,失敗後才跳樓。旁觀者永遠是旁觀者,對這樣事的來龍去脈就靠報章的引述;而現在有兩個答案,我們就無從知道確實的原因了。他是由中大的工商管理學系轉去港大的文學院,所以大兒子也算和他點頭相識。但是由於不是深交,離去的理由也是不知道。

自己第一次面對相識的人突然離去是在1990左右。那時從針織廠轉到香精公司,忽然收到一個來電,我的前任上司突然離去。在那針織廠工作三年多,自己由程式員進升到高級系統分式師,每年升一級,全賴他的帶領和指導。他的離去,頓時令我也覺得生命的無常。

至於那位自殺的大學生,身為天主教徒的我,當然反對以自殺來解決不能面對的問題。不論是那一個原因(因情或因財) ,選擇走上這條不歸路是非常愚蠢的。如果那一刻,站在天台的邊緣時,可以看開一些:錢沒有了,可以再賺過;女友沒有了,可以傷心幾個月,再找過。看開一些,世界就會變得不一樣了。父母不用為他的兒子哭得死去活來,養兒子養到讀大學,正期望他日後可以出人頭地,就因為一點的挫折,便這樣離他們而去。

每個自殺的人都有他的原因,但是每次看到那些生命鬥士的真人故事,他們怎樣拼命地為自己的命運搏鬥,他們怎樣克服上天給他的難題,就知道相對他們面對的問題,自殺的原因往往是不藉一曬。生命真的要好好珍惜,不要輕言捨棄。凡事要看開些,世上還有其他人比自己更悲慘;凡事要看多些,要多想其他人的感受

 
發表迴響

發文者為 於 20 十一月, 2011 英吋 隨筆, 時事

 

標籤: ,

免費報紙 二三事


從來就不喜歡那些免費報紙,打從幾年前地鐵內免費派發的都市日報,地鐵口的頭條日報和AM730,到幾個月前來勢兇兇推出的晴報和爽報,自己也提不起勁拿來閱讀。排隊拿免費報紙是一定不會的,就算有攔路的嬸嬸放到面前,也會搖頭拒絕。到現在,我還未看過晴報和爽報一次。

在以前要坐地鐵上班,我是會買經濟日報,由太古站到尖沙咀站,通常港聞版、國際版和經濟版都會差不多看完,並會在站內掉棄;餘下的,多是副刊則會留在回程或在家中慢慢閱讀。這些付費的報紙,每一段新聞的內容都比較豐富,可讀性甚高。而且,副刊的內容豐富,給你多方面的視野。相對於免費報紙,由於編幅有限,新聞的內容比較精簡,看與不看,分別不大,得益不多。現在在鰂魚涌返工,步行上班,沒有時間坐下來閱讀報張,所以近幾年上班也不會買報紙,只會看電視的晨早新聞或看網上報紙。

據我的觀察,大多數的女仕們只會留意事件的發生,一些來龍去脈並不會有太多的興趣。如果要她們花錢買報紙,她們就索性不看報紙。但免費報紙對她們來說是既方便又免費,看看又如何,所以她們都樂意拿取免費報紙,看完掉棄也不可惜;而且免費報紙細小,方便收藏,如未完成又可放在袋裡。付費的報紙就沒有這二個好處了。

有一次在柴灣地鐵站出口,看見一條長長的人龍,最少也有四、五十人。原先也不知道這人龍是排什麼,後來才知道是免費報紙。一份免費報紙是否藉得輪候這麼多時間(最少也要5-10分鐘吧)?在香港,時間是金錢,除了老人家或退休人仕,時間是超多的,其他人我不覺得它物有所藉。但是在康怡,有時派送報紙因某種原因來遲了,積聚了一條長長的人龍,那些上班族(或男或女)也安心輪候。看來看免費報紙變成習慣後,沒有它的一天又會覺得若有所失。

拿取免費報紙最多的要算那些老人家。很奇怪,通常他們不是拿取一份,而是各免費報紙也要拿一份,不知他們真的一份一份看下去,作比較,還是積聚一大堆才拿去作廢紙賣。如是這樣,一個老人家要積聚多少天才能變賣,去拿那一點零錢。還有些公公婆婆會問剛出地鐵的乘客拿取他們看完的報紙。每次看到這些公公婆婆做這些【環保工作】,也會概嘆香港的貧富懸殊也日趨嚴重。

 
發表迴響

發文者為 於 17 十一月, 2011 英吋 時事

 

標籤: ,

舊物的回憶


雖然這次是外母搬屋,不是自己搬屋,但參與的成分則如自己搬屋一樣。從外母收拾衣服雜物的過程中,也發現了不少舊物藉得懷念。

第一件是超8厘米錄影機及播放機。自己和太太拍拖時已聽聞這東西的存在,但由於這播放機已不能操作多時,放在舊屋最隱蔽的地方—厠所的上層架。傳說始終是傳說,從未看過它的真身,終於在今次的搬屋大行動,它終於首次曝光於我面前。那天,帶了兩個兒子到外母家幫手把要的東西放進紙箱。但當發現這放映機後,大兒子便如獲至寶,愛不釋手,連忙研究怎樣操作和它的結構。大兒子心底裡亦以電影工作者為他的志願,對超8厘米當然想認識多一點。在那箱內還有多套狄士尼的陳年舊片,雪姑七友、三儍和大恐龍,當然還有一些是太太和大舅兒時的菲林。雖然現在還保存這些一餅一餅的超8厘米錄影帶,但是沒有了能正常操作的放映機,我們也只能背著燈光看底片,幻想它的連貫動作。這麼珍貴的東西,掉了真的可惜,於是又把它放進紙箱內運往新居,希望有朝一日,我們可以看到真的影像展現眼前。

第二件是大兒子初生時的孭帶,是中國傳統式的孭帶,藍底紅字,在正中央是一個大大的雙喜,再在四角寫著分別寫了小小的【幸福兒童】。大兒子出世時,我和太太住在牛池灣,由於我們兩個都要工作,所以照顧新生的大兒子就由外母負責。第一年,星期一至星期五,大兒子都住在外母家,星期五晚上我們才領大兒子回家照顧。這樣的按排,雖然不能每天看到兒子,但亦免了每天要交收的煩惱。一年後,我們亦搬到鰂魚涌和請了菲傭照顧兒子。在那一年間,由於由外母照料,一切都按她的意願辦事。所以一些老式方法亦會實行,孭帶和尿布就出現了。尿布到最後也是沒有用過,現在還是光潔如新;但孭帶外母就不時用來背大兒子到街市買餸了。這樣舊式的孭帶在那時已不流行,大多數的父母也會用日式的孭帶。這孭帶看似老套但卻實用,自己兒時也是用這類的孭帶,越看就越有親切感。

第三件是一張手繪的素描,大小如一張百元鈔票,上面畫著我穿著厚厚的大衣,左邊是低著頭依傍身旁的女友(現在的太太) ,在下方還有一個簽名和日期。這張素描是在1987年12月29日畫的。那年,我和女友和未來外母三個人到中國東北三省旅行時,其中一個團友所畫下來的,他的名字或樣貌已記不起,只記得在當時有三個團友(2男1女的年青人)蠻合得來,而其中一個就趁我女友半睡時,快速地畫下這情景。1987年(24年前),中國旅遊並不發達,那時去大陸旅遊大多數是自助式的。只會訂下回來機票,和首天的酒店,其餘的行程全是到當地再作打算,東北三省之旅是自己第五次的中國旅行,對這類的旅行十分了解,最重要是做足功課。首站是瀋陽,在瀋陽觀光時已留意有那些港客可以作伴,其後再到吉林、哈爾濱和齊齊哈爾等地方。已記不起在那段時加入他們這三位團友(應該是瀋陽至吉林),只記得其後再加了多名團友,到最後一行十多人到哈爾濱和齊齊哈爾旅遊。結識了這麼多的團友,最友好的還是這三位團友。其後一年多也有不時的聚會。

看到這些舊物,很多的回憶便會湧回腦海。雖然說:人要往前看;但是有時美好的回憶才能人生活得有意義,活得更起勁。

 
1 則留言

發文者為 於 13 十一月, 2011 英吋 回顧, 家庭

 

標籤: , ,

賣屋、租屋、搬屋,三步曲


近這幾個月來,正是公、私兩忙。公事上,由7月開始便有兩個大Project開始,兩個主要的Server升級。9月底, File Server升級;10月底,再把Exchange Server也升級。私事上,外母的舊樓換屋大行動,也讓我在這幾個月忙得不亦樂乎。

濱海街這舊屋,外父母已住了40多年。雖然住落有感情,但畢竟已十分殘舊。早幾年前也想為它作大裝修,但想到要外父母搬開個多月也是十分麻煩的事情,於是,建議始終停留在建議階段,未能變成行動。就這樣,舊屋便越來越變得殘舊了,大廳的天花就像一幅抽像畫,看什麼像什麼。在8月初,外母聽聞部份鄰居已賣了樓準備搬遷。太太立刻從網上搜尋,也發現近這幾個月的成交相對多,而且做價不差。於是連忙開家庭會議,看看怎樣應對這個舊樓收樓潮。外父母不是貪心的人,對這樣的非正式的收購價亦覺得有一定的吸引力。雖然轉回來的金錢不能再買一間新樓居住,但要買一間舊一點的樓或租樓則絕對不成問題。為免錯失機會和害怕面對最後搬離一切不可預知的景況,會議的結果是先放盤測試這個收購價的真實情況。8月中先到大型的物業代理詢問舊樓收購的情況。一個星期後,沒有任何消息,於是再到濱海街的那小型物業代理放盤。地頭蟲不愧是地頭蟲,當晚已有電話跟進。由於我們不是急於賣樓,而且9月初又會外遊,在拖拖拉拉的情況下,在上機前的一刻,大致上的價錢洽談到差不多了。從沖繩回來,再經過一輪的電話討價還價,終於達到一個理想價錢。賣屋的第一步終踏出了。

簽約當天,帶外父母到街口的物業代理辦理簽約,拿了細訂金,14天後,再拿了餘下的大訂。10月初,便開始四出看租盤。家住康怡,當然希望外父母也能遷居附近,方便互相照顧。所以揀選的租盤是以康怡,康山、南豐和華蘭花園,這四個大型屋苑為首選目標。原先想和太太先看租盤,有合適的才再約外母看間隔。但是為免外母擔心進度,首天已約了外母一起觀看,第一天是下康怡和康山的租盤。重陽節那天又再出動,今次約了另外二間的代理看南豐和華蘭的租盤。看過數輪租盤後,大致上已掌握了各屋苑的長處和短處,亦了解外母的一些的要求。前後十多天的奔波,最後終於簽了下康怡的租約。這個租盤正是我們第一天第一個看的租盤。正是【眾裡尋她千百回,暮然回首,那人卻在燈火欄柵處】。老實說,第一眼已喜愛這租盤,景觀和內部裝修的質素也是高於其他租盤。可是由於開出的租金比預算高,還是多看數間才決定下來。最後,業主把租金再下調亦是主要成交的因素。租屋的第二步亦順利完成。

這個租盤是附有傢俬的,而且大部份是可用的,我們要新添的傢俱也只有一張單人床和梳化,在吉之島走一轉便完成任務了,所以第三步最重要的工作是如何收拾舊屋的東西。其實,舊屋住了40多年,很多的傢俬已十分殘舊,掉了亦不覺可惜,所以掉的比搬的多。電器用品只會搬電視、雪櫃和洗衣機;傢俬也只搬酸枝檯、酸枝椅和酸枝櫃;而這些大型物件也只會在搬屋當天由搬運公司處理。至於衣服則由外母慢慢查看和決定去留,雜物則盡量掉棄,只把一些有價值和美觀的仿古物保留。到最後,衣服和雜物竟用了20多個紙箱,把舊屋的廳和房堆得水洩不通。10月30日,全家人一齊參與搬屋大行動,順順利利地完成這第三步。由於搬運的過程比預計快,我們也能開了大部份的紙箱,把那些衣服雜物快速地擺放在新屋裡。

第一步,主要用口在電話中完成;第二步,主要用腳走遍那四大屋苑;第三步,亦是最後一步,主要是用手收拾要搬到新居的傢俬、衣服和雜物。外父母由舊樓搬新樓,細屋變大屋;原先在舊屋中擺放得亂七八遭的仿古董,毫不起眼,沒有欣賞價值。但是當搬到新居,在太太的悉心佈置下,一間古式古香的睡房,馬上令人眼前一亮;而大件的仿古物亦能把大廳變得優雅精致。與舊屋相比,新居真的變得可親可愛得多。雖然【變】的結果是未可預知,但如往好方面看,它也會帶來未知的欣喜。

 
1 則留言

發文者為 於 8 十一月, 2011 英吋 家庭

 

標籤: 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