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SS

李小龍—武藝人生

25 十二月

12月正是流感的高峰期。雖然運動量在家中自己是最多,但這並不表示對抗流感亦最強。慚愧說,在家中,通常是自己第一個病倒。在12月裡,已病過一次,而有2次,也有初起的跡象而幸好休息一晚便退下去。過去的5星期,每星期都參與長跑賽事,所以忙於寫跑步的網誌,加上不時受流感困擾,再不能抽出時間來寫其他的事情。終於,賽事告一段落,身體又回復狀態,可以寫寫其他題材。

當一位影藝或歌藝巨星隕落,人們總會懷念,設立一個記念館是最理想不過。當然,日後有多少人會還記得他或她的名字,就看這位巨星有多大的影響力。香港的新景點不多,有這樣好的提議,卻不知為什麼總是得不到政府的支持,這麼多年來始終只是空中樓閣,並未有具體的計劃,真是可惜。

在香港這彈丸之地,就出現了幾位這樣的巨星了。在1973年去世的李小龍,他的武打精神,揚遍中外,40年後的今天,還是讓這麼多人懷念;1995年去世的鄧麗君,試問有誰沒聽過她的甜美聲音;再近一點是2003年的梅艷芳,百變的形象、出色的歌藝,為香港的樂壇帶來一個新景像。以上3位巨星,當然以李小龍的影響力最廣最深。他的影響力,把中國的功夫從新展現給全世界,就算偏遠的非洲小國,也認識李小龍而對中國功夫崇拜。就算40年後的今天,他的名字還是有不少人知道的。
IMG_3268
就在這40週年的紀念日子,終於在沙田文化博物館有一個長達5年的李小龍展覽。由他的女兒李香凝及其他海內外的收藏家,把那些珍貴的文物和故事,讓我們一起去發現,一起去領悟李小龍。(12月7日)在文化博物館的入口處,是一個高大的李小龍銅像,以踢腿的英姿展示他迷人的腿功。正式的展館在三樓,在館外,是李小龍的大頭相,雙眼炯炯有神。在館內,不能拍攝,我們只能用眼看,用心感受。展館分為五個展區,分別為「漢子.李振藩」、「演員.李小龍」、「武術家.李小龍」和「傳奇.李小龍」,不同身分為題。展覽更展出李小書自己的藏書、親筆信書、筆記簿、家人合照和練功器材等珍貴文物,包括李小龍在電影《死亡遊戲》穿着的黃色戰衣、使用過的雙節棍、木人樁等。展廳更設有李小龍五套經典功夫電影重要場景,如《精武門》中的道館、《猛龍過江》的鬥獸場、《龍爭虎鬥》的鏡牆等。此外,還有一個李小龍3D電腦動畫,歷時三分鐘的短片已展現李小龍踢腳、揮拳、舞雙節棍和踢沙包等多個武術動作,配以李小龍的招牌叫聲,他形容猶如李小龍「翻生」。最後是一幅水牆,輕掃便會出現漣漪和李小龍的金句,這表現出李小龍指要像水般「以無法為有法的」哲學。
IMG_3269
這展覽為其5年,希望5年內,正式的李小龍記念館能建成,好讓這些珍品可以繼續展出。再加上新的概念和設計,把李小龍的光輝再次展現世人面前,李小龍的粉絲更能盡情地投入李小龍的世界。

 
發表迴響

發文者為 於 25 十二月, 2013 英吋 時事

 

標籤: ,

發表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