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SS

每日文章彙整:4 十月, 2014

感受雨傘運動

在自己的網誌裡,並未寫過任何關於政治取向的文章(除上一篇外)。真的只寫自己生活的感受,寫看過的書、電影、劇集,或去過何處旅遊,看過的展覽,只談風月(生活),不談政治。可是近這星期,每天看著24小時新聞,Facebook上的總總留帖。身為香港人,雨傘運動一定會受其影響的。一場原先不被看好的佔中運動,演變成現在的雨傘革命。自己的大兒子,在這十多天,只回家二次,全力投身這學運中。不想寫,也要寫,畢竟它已影響各人的生活了。

我說過自己是支持學生的(學聯和學民)。但是自己是一個慢熱的,支持還支持,又未覺得要如學生般瞓身這場雨傘運動,要每天(日或夜)去現場聲援學生。留意事情的發展,在Facebook內,對一些言論給一個讚,甚至寫一下自己的感想,也是一種支持的行動。當然如果能夠置身其中,對整個運動或革命會有更多的認識。

在9月30日下午,自己一個人跑到銅鑼灣去了解情況。走出地鐵站,在崇光的過馬路處,已看到一個中年男人單挑佔領馬路的示威人仕。不時有男女糾察上前和他辯解和喻,我看到一位女糾察(應該是大專生)已熱淚盈眶,連忙上前說:香港人支持你地。下午的時段,人數並不如晚上般熱鬧。自己不是來趁熱鬧,而是支持和感受,所以選了這段時間來打氣的。人數比較少,那時只有二、三百人坐在電車路兩旁。來到銅鑼灣,我當然不想只做個圍觀的人。走入示威區,首先四處走走,看看那些令我們驕傲的雨傘,當然還拿出相機拍照留念。在傘面寫上字句或畫畫的當然成為主要的拍攝對象。在示威區內,不時有義工四處走動,洒水降溫,派退熱貼、水、餅乾、水果,黃絲帶,物資非常充裕。又有義工收集垃圾或膠樽,整個示威區內,很有秩序、平和。我選了一個近電車軌旁坐下來,畢竟電車軌平時是不可坐下來的。坐在示威區內,大部份人仕都穿上黑色T-Shirt,八成以上是學生(成人在日間還要上班)。學生們通常都是三五成群圍坐一起,只有小小的閒談,大多在休息。而中學生的人數比我想像中多,應和大專生五五比。這場學運最終是否成功爭取所求,還是未知之數,但是已喚醒以前尚在夢中的中學生。看著他們那麼熱切地參與這場學運,我們就知道我們不能像從前般看待他們,「少不更事」這句話並不合適,對自由的追求,目標和理念還比我們成年人更清晰,更積極,更渴求。隨著資訊的發達,訊息的廣傳,他們有足夠的能力去明辨是非。在這裡,我坐了一個多小時才離開。
OLYMPUS DIGITAL CAMERA

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。


下一站,是金鐘。金鐘是這場雨傘運動的起源地。這裡的人數比銅鑼灣多得多,最少也有萬多、二萬人。要走入示威區,要翻過一個半腰圍欄,義工已架設臨時木梯,再有人幫手扶持。先往紅棉道的斜路往上走,到頂後便回頭行。居高下望,人頭湧湧,感覺上,只有年宵的晚上才有這麼擠擁,這麼熱鬧。糾察已在這馬路劃出一條「行人路」讓參與者自由上落。喜歡這樣居高下望的感覺,在半腰便選了一個位置坐下來。在這時段,大部份時間是大家各自安坐,真的是靜坐抗議,大家都十分克制,不想把這運動變成嘉年會。當然,大會的義工拿著物資四處派發,這裡的物資更是充裕。坐了一個小時,正想離去,學聯的副秘書長岑敖暉來到這裡附近。他站上石壆,另一義工拿著大聲公,向各人問好,多謝各人支持這運動。一下子,各人的情緒又高漲起來。
OLYMPUS DIGITAL CAMERA
入夜後,來金鐘的人潮更多。回到家中看電視。離去後不久便開始下著滂沱大雨,可是雨水根本趕不走人羣,大家只是打開雨傘,頓時雨傘覆蓋了整個金鐘。

這夜香港真美麗。

 
發表迴響

發文者為 於 4 十月, 2014 英吋 時事

 

標籤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