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SS

每日文章彙整:11 二月, 2016

【未竟之路】—香港獨立電影節

我自己喜歡看電影,但是又未到影癡的境界。曾試過去看電影節的電影,看完那套電影(已記不起電影名稱),覺得節奏太緩慢,看不到味道來,這並不是我杯裡的茶,此後也未再試看電影節的電影了。兩年前,兒子買了張電影節的韓國電影,沒有時間觀看,於是代他觀看。這次是節奏明快,警匪鬥智的電影,而這種主流電影應該很少在電影節看到的。

【未竟之路】是大兒子和一位同學合作拍攝和剪輯而成的電影,是一套長達一小時的紀錄片,紀錄雨傘運動前後的一些片段。憑著片花,獲得香港獨立電影節的委會員的揀選,於是在1月他倆便埋頭整理所有拍攝的片段,努力趕製這套電影。兒子的電影,做父親當然要支持,今次在藝術中心的電影院播映,而太太也有興趣觀看。於是2月2日,我和太太放工後,在灣仔吃過晚飯,便步向灣仔海濱。

上次去看兒子的電影【對偶】,其實在家中已看過一次,而今次我並沒有先看,期望在漆黑的電影院裡作第一次觀賞。藝術中心的電影院是一間小戲院,座位不多,而電影節更是不設劃位。由於大兒子說錯了時間,進場時已真是漆黑一片,摸黑向前,就只剩下第一行的座位。幸好安頓後,電影才開始正式播映,並沒有錯失任何片段。一幕幕熟識的雨傘運動影像又重現眼前:開始是說中大百萬大道的和平罷課行動,隨後是金鐘的佔領行動,其後用雨傘對抗警方的胡椒噴霧和催淚彈……。其實,雖然【未竟之路】是紀錄片,但是它是有主角的。透過對二位雨傘運動參與者的訪問,我們可以看到這群大學生(其中兩位)的心路歷程。男主角是現在香港大學學生會主席的馮敬恩,雨傘運動時他還只是走在前一點的大學生,到拍攝雨傘後的訪問時也不知他做了學生會主席沒有。另一位是許彤,她曾以學生代表身分參與英國聽證會。這許彤是後加的,所以電影中並沒有她在雨傘運動時的片段。可是她率直的性格,言詞的表達,她的訪問更有吸引力。而電影一時雨傘運動,一時後雨傘訪問,就這樣的來來回回穿梭。電影後的與觀眾對話,就有不少的觀眾讚賞這種表達手法。我也覺得不差,在這來來回回的剪輯,時間和內容都拿握得好。而電影中,有部份鏡頭是甚搖擺,看似粗糙,而我覺得這些鏡頭最真實,在那最動亂的一刻,你推我撞的情況下,攝影師沒有可能平穩地拍攝,就讓觀眾有親歷其境的感覺。

同場還有一套20多分鐘的另一紀錄片【撐傘】,大師的手法和大學生的絕對不同。鏡頭精美,開始時:航拍的獅子山我要真普選巨幡,伴著精選配樂,氣勢一時無兩。可是再看下去,只是平舖直敘整個雨傘運動,對海外觀眾或者還有市場,但是對我們這些身在香港的市民,這些內容並無太大的吸引力。反而,我覺得【未竟之路】可以更立體看到兩位主角的參與和事後的反思。
最後要說片名:【未竟之路】,中文是未走完的路,怎樣走下去就是眾人要想的事情,而英文片名:Road not Taken,一條沒有人走過的路,揀選這條沒有人走過的路,就注定艱辛;怎樣開闢一條新路給後來者更是一個使命。

IMG_8335

 
1 則留言

發文者為 於 11 二月, 2016 英吋 Uncategorized, 家庭

 

標籤: 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