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SS

每日文章彙整:30 一月, 2018

小馬山半日遊

去年11月,日出跑會的郊遊行程,在小馬山山腰繞過,經畢拿山石礦場,也沒有走上我原定的石礦場頂落陽明山莊。那時由於自己沒有探路,對這段路並沒有太大信心。幸好行山部長大力同學回歸,指引我們走山腰的樹林研習徑。否則,帶著一大群人走錯路就大問題了。當然我自己也想再次探路,看看這段計劃的路程日後是否可再行。渣馬前的日子,天氣明朗,已經想去試走這段路,但是又擔心行山有損傷就連渣馬也不能跑,於是預計渣馬後就出動。

1月23日(星期二)

星期日跑完渣打半馬,在家中休息一會,大致上體力已恢復,感覺上並沒有太多肌肉酸痛的後遺症,於是馬上決定星期二試行,就當Recovery Walk。早上完成太極班,在家中做完家務才出門。乘85巴士直達寶馬山。可是等車需時,行車路線又差不多繞了整個北角,十分緩慢,起步時已是12時半,時間差不多和我由康怡起步上柏架山,行金督馳馬徑。起步點和上次一樣的,就在聖貞德中學側起步,而基本上首段也和上次是一樣。沿石級慢慢走上,轉瞬來到金督馳馬徑,右轉向紅香爐峰方向。來到叉路,紅香爐峰自己上過二次,今次就過門不入。繼續沿金督馳馬徑走,這段路微微向上,行來並不辛苦,約半小時便走出金督馳馬徑,來到馬路。上次是向下走,今次就向上走,希望走上小馬山山頂。沿著馬路往上走,到了畢拿山高頻無線電接收站,繞過旁邊的小徑。在這裡有很多天線豎起,像天線群,甚俱特式。再前行就看到一個大石碑刻著小馬山橋。這時的天氣開始放晴,踏過橋,亦正式登山,這段登山路是一段石級路,路修建得甚好,一塊的石頭堆砌成石級,平平整整的。今次是Recovery Walk,這段上山的路只會慢慢走,越過首段石級路,就是微斜的普通山路,沿路有許多白中有黃的山茶花。1時半,我亦來到山頂。登頂是想Kill標,可是在山頂卻找不到那黑白柱石(三角測量站),只有一個巨大的鐵塔轟立著。在這裡休息一會,吃午餐(麵包),和飽覽附近風光,山的另一邊正是我最熟識的康怡,想不到這小馬山是這麼近,平時自己每跑到康怡A座,都會面對這座山,那時卻不知這座山正是小馬山,有些驚喜。

IMG_9879

休息後再起步,是下山的山路。其實這段路小馬山路是衛奕信徑的第二段路。沿著山坡落,轉瞬便來到一個大叉路。向左上是畢拿山,落大風坳;向右落則向渣甸山方向。而我下一個CheckPoint就是渣甸山山坳。這段落坡路十分特別,不像我們走的一般山路,而是天然石級山路,路是寬敞,可是每級的高度和距離都極不平均,完全安照那個位置的形勢而決定,整體上,石級是過高,幸好我是向下走,並不花氣力,只要小心就可以。下降不久,便看到路旁一個已封閉的山洞。其實在柏架山有不少這些戰時的山洞,但是像這個這麼近小路就少見。繼續落,已可看到畢拿山石礦場的鐵絲網,右邊就是我們上次在山腰經過的石礦場。再落就是山坳。從這山坳直上就可到達渣甸山山頂,而右手邊則有條小徑沿引水道而來。第一次行時是沿這山路上山頂,可是今次是探新路,因為地圖上,可以沿山谷落山。地圖上這條小徑十分清晰,可是實際上這條小路隱在左邊的叢林中,十分隱密。我嘗試先走十數步,小路才比較清晰,可是這段小路是在山谷行出來的,路並不易走,每走一小段,就要落半腰高的泥級。絕對不適合初級行山人走。幸好自問自己身手還靈活,只要小心,也不太擔心,只是今天獨行,要份外小心。扶著樹枝,慢慢下降,不時看看手機地圖查看自己有否走離小徑。方向是沒有錯,就是小許偏離地圖上的小路。下降了十多分鐘,到支路再向右橫行,可是轉瞬又再向上。向上行,又感覺行錯,於是返回支路再研究地圖。其實這段路,不時都有顏色絲巾扎在樹枝上,這些絲巾正是引路的證明。於是再回頭走,沿路往上行,幸好行一小段,越過一條乾溝,就正式繞山腰行,而這段已回復普通的山路,只是草叢密一點,高一點。看手機已行到正確的小路上。再走十分鐘,又遇到一條支路,直行繞山腰行,或是左行(落山)。其實這個支路並不太清晰,幸好手機在旁,當將近到我就留意附近的變化。沿著這條小路前行,繞過一個小草叢下,就開始正式下山。落了不久,已可隱約看到大馬路,不久順利地落到一個小溪,再走出馬路。

從這裡,可以轉左走去大潭中水塘,再落淺水灣。可是今天是Recovery Walk,不想太疲累。於是轉右往陽明山莊方向。沿著馬路走,過了陽明山莊大閘,就看到從渣甸山下來的上山小路,再前行,又看到上紫羅蘭山的小徑路口。繼續沿馬路落,過了黃泥涌水塘,就落到黃泥涌道,今天的終點。今天走了近7公里,用了2個半小時,順利完成探路的目的,又可試行小馬山。

 

 

 
發表迴響

發文者為 於 30 一月, 2018 英吋 行山

 

標籤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