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SS

Category Archives: 展覽

龍珠展覽

銅鑼灣時代廣場,久不久就會有大型展覽,今年的暑假就龍珠展覽,在那公眾地方擺放了多個龍珠代表人物。龍珠是我最喜歡日本動漫的作品,記得初看時大約是30年前,是電視的動畫版本,每星期六半夜播一集,每星期我也有追看。幾年前又重溫,看的是iPad內漫畫版,雖然沒有動畫的聲響和動作,但是一樣看得津津有味。

在展場中,搶眼的,要算魔人布歐,肥胖胖的外形,拿著一排朱古力吃,外貌超可愛,可是他的摧毀性亦至巨大。菲利,是龍珠Z初時孫悟空遇到強勁對手。龍珠的大反派,斯路,則是一個硬版畫但加上一個立體吸盤,站在吸盤下,就像給斯路吸入般。當然還有兩個超級薩亞人。

展覽還有一個展館,把小小的龍珠人物Figure放進去飾物櫃,再以不同的場境來重展各路英雄的風姿。其實,我以前也有買少量龍珠Figure。

而時代廣場的商場內,則吊了一隻飛龍,就是集齊七龍珠才可叫喚出來的神龍,有起死回生的能力。只是龍頭吊得高高,氣勢不太好,如果龍頭在底,龍尾在天,則氣勢會強勁好多。

 
發表迴響

發文者為 於 21 八月, 2019 英吋 展覽

 

標籤: ,

大英博物館 展覽 — 百物看世界

近這幾年,每年總有些大型展覽在香港展出。印象最深刻的,要算2017年的羅浮宮的創想和永生傳說這兩個展覽。羅浮宮那次展出,巨大的掛氈,就像至身羅浮宮,那些真人大小的白玉大理石雕塑,手功精細,天肌肉紋理、頭髮形態,就像活生生的故人呆立著。而永生傳說則展出數具木乃伊和它的棺木,再透過科技透視棺內的。

今次是大英博物館的一百件展品,展示不同年代,不同地域的古物。當然,這些古物,是英國全盛時期,在各國搶奪而來。那個時代各國也是這樣四處搶略,據為己有,到現在也不會歸還原來的國家,某些更變成鎮館之寶。一百件展品,當然不是每一件都值得細看,自己也有個人的喜好。我喜歡大件一點的雕塑,所以中段,有一個雕塑,密特拉神正拿著刀宰殺公牛。另外一個木盒,四面都繪上色彩鮮豔戰爭和平不同場景。門口的木乃伊的外棺也是較突出,只是看過幾具更有歷史的外棺,這個就沒有什麼驚喜。至於最古老的,要算200萬前的一個石頭,但是旁邊的簡述說是當時人類的一件功具。還有奧古斯都大理石頭像,它是羅馬帝國第一任皇帝。而最沒有看頭是近代從中國奮得的唐三彩和青花碟,可是比它美、比它精也看得多。

其實大英博物館的展品已不是第一次運來香港展覽,2017的永生傳說的6個木乃伊和它的棺木和2018的奢華世代,全是大英博物館的。


 
發表迴響

發文者為 於 24 六月, 2019 英吋 展覽

 

標籤:

Kaws : Companion

記得2013年巨型的吹氣黃色巨鴨到訪,停在尖沙咀海運大廈對開的海面,引得港人及遊人爭先拍照打咭。自己也有到過二次為巨鴨拍照,隔了6年,又有一巨大的吹氣公仔到訪香港,他沒有黃色巨鴨那麼充滿童年回臆,他是深淺不同灰色身軀和白色雙手的公仔,長37米,最特別之處是他有XX的眼睛。今次他是臥在海上,仰望天空。在台北時,他是坐在中正記念堂前。老實說,灰色的身軀,配著X的眼睛,有點鬼異,而浮在海上,也像浮屍般,唔太好。但是藝術品就是藝術品,不能從太多凡人的角度觀看。

三月初,面對新的化療療程,也不能掉以輕心,對新藥的反應或副作用也只能挺過來。所以這個月沒有太多的出外走動,空閒時就在自己的社區四處走動。完成第二針,發覺今次的化療藥和標靶藥的副作用比上次的輕,心情已沒有未開始時那麼緊張,是時候多出去走走,看看世界的美好事物。而剛好這隻Companion到訪香港,就找日為他拍照。

3月26日(星期二)

上完太極班,食完早餐,就乘地鐵往金鐘。再走出門常開,向海邊進發。這幾天都是陰天多雲,本想等放晴才出動,最後還是自己定了時間,一切隨緣。幸好,上天對我還不錯,早上還是雲厚厚的,當走到門常開,已是放晴。雖然並不是湛藍的天空,晴天總比陰天好。跨過龍和道隧道,走到海濱的看台。大大的Companion已靜靜臥在海上,這時的遊人並不多,三三兩兩的一組,各自找合適的位置拍照。我也嘗試前前後後,左左右右到捕捉他的神髓。看台是拍全身照,隨後再走下海濱,為他換上不同的背景,西九的ICC、會展、中環的摩天輪。其實,那麼大的充氣人偶,如能用航拍,就可拍到不一樣的角度,可惜自己沒有航拍器材。

拍過後,就沿海濱漫步,往中環方向走。


 
發表迴響

發文者為 於 28 三月, 2019 英吋 展覽

 

標籤: ,

花展2019

每年都有去花展,記得最早的花展是在中環大會堂,期後再轉到沙田中央公園,最後才落腳維園。在移師維園後,花展就越辦越大型,參觀的人數就越來越多。可是越大型越就有既定的模式,變化就越來越少了,吸引力就相對降低。當然近在咫尺的維園,我們還是每年都會來看花展,拍拍照,這已是每年的例行節目。

今次自己的記憶力不錯,以下是維基的內容:
“前市政局於1968年至1986年間,曾於香港大會堂舉行「市政局花卉展覽」[1],而區域市政局亦有於新界參與「北區花卉展覽」,兩個市政局於1986年5月同意於1987年起改為聯合舉辦「香港花卉展覽」。這個新的花展第一屆於1987年在沙田公園舉行,跟著就輪流在沙田公園及維多利亞公園舉辦,[2]直至2000年,香港特區政府「殺局」,改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每年固定在維多利亞公園舉行。”

3月16日(星期六)

今年的三月,雨天、陰天比較多。花展在3月15日開始,而去花展當然是賞花和拍照,最好是早點去,才看盛放的花。如遇到放晴的日子,更是錦上添花。而我們通常是在第一個星期六上午去參觀,早上沒有那麼多人。今次,我們也是早上10時後到達,人數不算多,而且天氣也十分配合,初時陰天,不久就放晴,最後又回復陰天。

今年的主題是大紅花,其實大紅花的紅,並不好拍,紅色拍出來總有偏差,每部相機或手機都拍出來的紅也不同;而且花型亦少變化,並不是上等的花種。當然,放在花展,變化就有一點,黃色的、雜色的都有。記得某年的主題花是玫瑰,玫瑰顏色多,品牌多,單瓣複瓣都各有其形式,含苞或盛開的也有不同韻味,是不錯的主題花。除了主題花,還有不少不同種類的花,鬱金香的佈陣已是千篇一律,反而今年的球類世界,(由不同的花堆砌而成),有足球、羽毛球、籃球、排球、等等,就比較特別。


 
發表迴響

發文者為 於 21 三月, 2019 英吋 展覽

 

標籤:

Ink Global 展覽

全球水墨畫大展,是一搜羅全球最出色的水墨大師和近年新進畫師展出他們的傑作。記得某年,這展覽在會展展出,場地大和大大的水墨畫,以覺它的氣勢。而且由於展品多,一幅一幅慢慢觀看,真的要用不少時間和體力。翻查紀錄,原來這某年就是去年,2017年,還以為久遠一些。今年不知為何,今次移師到中央圖書館地下展覽廳展出,場地比較細,所以今年這展覽分為上下兩步曲,第一部是以山水和花鳥為主,第二部是以人物、動物和現代水墨。每部為期兩星期。

IMG_6683

11月10日(星期六)

中央圖書館位於銅鑼灣,在維園對面。對我們住在港島區的市民來說,方便不過。早上11時來到展場。這展場當然不能和會展相比,雖然說比較細,但是比我想像中大,只是這次展覽比較超大型,才覺它不夠地方,理論上它可應付一般的展覽。入門處,除了一般接待處,正前面是一個大螢幕,可以讓嘉賓即席表演,再與台下觀眾交流。可是這時段並沒有節目,就只是播放大會的宣傳電影。而正式的展品則在左右兩邊,左邊是人物,右邊是動物。吸睛的還是那大大的人物水墨畫,於是我和太太就由左邊開始,一幅一幅慢慢細看。太太十分眼利,看了數幅,已發覺有些展品上次已看過,我當然沒有印象,每幅畫都像新慢慢欣賞。不同的畫家就有不同風格,善於功筆的,畫人物,真的栩栩如生,細緻到連尾毛也像一條一條畫出來,而且就連衣服的紋理也是一絲不茍。功筆,我是佩服,而我喜愛的還是粗中有細的,用粗線條勾勒輪廓,再在主體上畫出細緻形態。畫人物,當然以眼睛最重要,畫龍點睛,人物的眼神如何,就知道畫家的功力有多少。今次部份展品有些特別,除了正畫外,還有一個大電機在旁,展示的正是由原畫變身出外的小許動畫,就像一幅會動的作品,這個概念有點新意思。

看完人物,再走去看動物展品,動物多以老虎、猴子、熊貓、牛、狼等為主角。相對人物展品,總覺動物展品失色一點,或許主角都是一般大路題材,沒有驚艷的感覺。反之,少有的狼反而吸睛,那一群狼,隻隻像餓狼,樣貌兇狠,躍然紙上。

IMG_6681

 

 
發表迴響

發文者為 於 13 十一月, 2018 英吋 展覽

 

標籤: ,

高達@時代廣場3

印象非常清晰,這次高達展覽應該是第三次。翻查舊紀錄,第一次是2013年,第二次是2015年,所以這第三次完全沒有驚喜,只會作比較。

8月12日(星期日)

籌備多時的高達展,終於在8月11日開始展出。這幾天天氣也不穩定,星期日下午到來銅鑼灣,吃午餐後就下起雨來。來到時代廣場,雨剛好停了。今次的高達展和以往的佈局不同,這是廢話。第一年,是高達和紅渣古對望,好像戰鬥即將開始;第二次,就只有一隻高達站在廣場上,而渣古則放了一個大頭在地上,而最吸睛的是一隻飛天高達在時代廣場商場內;而今年則是高達(RX-93 Nu)和沙煞比(MSN-04)埋身肉搏的情景。站在廣場上,感覺今次的高達比較細,沒有巨大的感覺。回家看資料,感覺真的老實,完全沒有錯,前二次都是身高7米的高達,而今年則只有6米,細了一碼。拍攝埋身肉搏鏡頭的最佳位置就是正前面,側面和背面都不理想,所以我覺得這種動感動作是好,但是缺少變化。

這對高達和沙煞比還裝了一些特別發光組件,每晚6時後便會每隔30分鐘,配合音響上演一場宇宙大戰,這和第一年一樣。另外,場的另一邊,還有PS4的最新高達遊戲讓人試玩。電玩不是我的茶,所以就沒有進去一看。而Logon地庫,則展銷多款限定版的高達模型,可是家裡的飾物櫃已滿,也沒有購買意慾。

IMG_6049

 
發表迴響

發文者為 於 16 八月, 2018 英吋 展覽, 時事

 

標籤:

大英博物館—奢華世代

去年有數個大型的博物館都拿出珍品來香港展覽,有法國羅浮宮的,也有中國故宮的,也有大英博物館的木乃伊。而今年就只有一個,就是大英博物館。拿得出來海外,雖然不是鎮館之寶的級數,但是也有一定的份量。上次法國的展品,真是印象難忘,在沒有玻璃櫃保護下,能這麼近距離觀看那些雪白雕像,肌肉紋理栩栩如生的坐在你面前,真是難得,去年我也因而去了兩次觀看那些展品。今次的大英博物館展出的展品級數應該也不及上次法國的,上次多是中世紀,而今次是公元前六七百年的亞述王國。但是兩個年代相差有近二千年,這樣的比較也是有點不公平。今次這個大英博物館—奢華世代展覽在尖沙咀的歷史博物館展出,地點更方便。

奢華世代是指亞述王朝到亞歷山大,由公元前900年至前300年。展品多是小巧,有純金魚形的香油瓶,也有色彩鮮艷玻璃金箔的香油瓶,海格力斯結由黃金、琺瑯打造而成、公牛首酒杯等等,絕大部份是嬌小的飾物或桌上擺設。大一點的就有浮雕壁飾,我喜歡看這些浮雕,它像一個故事般把那時的生活狀況呈現眼前。而展覽設計師也把這些浮雕化成動畫,投放在大螢幕上。

IMG_5983

 
發表迴響

發文者為 於 31 七月, 2018 英吋 展覽, 時事

 

標籤:

花展2018

去年花展,太太讓了她的Canon 500D給我拍花,有觀景器拍攝感受真的不同。去年,上攝影班和中班,再初買了新的Canon 77D,一於作攝影從新上路。所以今年我就用77D 和 iPhone X拍花。77D比500D進步不少,iPhone X的拍攝效果更比以前iPhone6大躍進。

3月17日(星期六)

參觀展覽,就怕人多難找有利位置,所以每年都是早上來花展。可是今年則有所改變,在太古坊吃了一個高格調的午餐,才來參觀花展。今天的天氣沒有昨天那樣的陽光普照,只有厚厚的白雲。其實,下午的陽光是頂光,並不是最佳的拍攝時段,所以沒有陽光反而好一些,應該是四面八方的散射光更適合拍照。今年的主題花是大麗花,當然除了這主角外,其他常出現在花展中的花也一定存在,如鬱金香、桃花、櫻花、向日葵、繡球花、菊花等等。今天我只帶了兩支鏡,天涯鏡EFS 18-135mm, 定焦鏡EF 50mm。原先還想帶近攝環,找了一輪,最後才發覺自己根本還未購買,上堂時用的是導師借給我們。

會場的佈局這麼多年也是大同少異,我們從天后那面入,一步一步向場中推進。就來到鬱金香花田。這花田除了第一、二年有點心思,近這幾年就像完全沒有變化,我也覺得有點厭。希望日後可以大膽改它的佈局。繞了一圈,也差不多二小時,就回家。

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。

 

 

 

 
發表迴響

發文者為 於 22 三月, 2018 英吋 展覽

 

標籤:

「永生傳說」展覽

今年是香港回歸20週年,各單位舉辦了多個高水平的展覽。3月初,籌備多年的金庸館正式落戶香港文化博物館,而5月初,又有法國羅浮宮的展品在沙田的香港文化博物館展出。於是在5月中我和太太到訪沙田,一日看了兩個展覽。而6月底,又有故宮的八代帝居之養心殿文物展,於是在7月中,自己一個人又再訪沙田,重看羅浮宮的展品和這八代帝居展覽。其實,今年去那麼多次博物館,應該買張全年套票會更方便和經濟。而另一大型展覽也在6月初開始,就是大英博物館內的埃及木乃伊首次來到香港,而展覽的地點是科學館,以科學的角度來展示這些展品。

避過暑假的人潮,上星期六(9月9日)來到科學館看這展覽。大型展覽的好處,就是他們會有多一點資源,所以就連科學館的外牆也裝身成埃及模樣,石柱全是簡單的埃及浮雕,未入館內已可感受埃及的氣氛。雖說高峰的人潮已過,但是這星期六來參觀的人也不少。通常富歷史的文物展覽,都不能在館內拍照,就像羅浮宮的展覽一樣,我們只能近距離觀賞,不能作任何拍攝。可是今次這木乃伊展覽竟然可以隨意拍照,實屬萬幸。就算親眼看,看後還是很容易遺忘的,所以能拍照,不論漂亮與否,感覺會實在的,日後翻看照片,記憶會自動湧上來。當然這個可以拍照在我們來時是已知的,因為我已看到不少親友在網上放相。

「永生傳說」展覽的主角是六具埃及木乃伊。埃及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,而六具木乃伊的時期約2000年至3000年前,真的是歷史久遠,比羅浮宮的中世紀的千多年更久遠。雖然這些木乃伊並不是帝王級數,但是保持得這麼完整,絕對藉得一看。看到一些介紹,以前發掘到木乃伊,要知它是男是女,一定要把裹屍布也拆開,可是這樣木乃伊就會受到不少破壞。所以木乃伊多是原封不動。而幸好現在的科技,用電腦掃描就可以看到內裡情況,更可以看到肌肉、骨骼等。今次的展覽,每具木乃伊旁都有數個大電視機展示它電腦掃描的效果。而木乃伊通常存放在兩個木製的棺木,外棺木和內棺木,而棺木的內外都會繪上埃及特式彩繪。在進場看到第一木乃伊最為震撼,它的名字叫內斯達華狄特棺木是打開的,我們可以看到內裡的彩繪,而在棺木的頂板的彩繪也非常吸引,而棺木旁,就安放了白色木乃伊,包著裹屍布。隔著玻璃櫃,這麼近距離看到木乃伊,真的感嘆。這時,剛好有講解員帶領遊人解說這木乃伊。那裹屍布的胸前正中央有一X的帶作最後包紮,其實這條帶應是紅色的,只是隨著歲月,2500千後,這條帶變回素色。而這內斯達華狄特木乃伊在60年代,用X光觀測時,曾誤判為男屍。近年用電腦掃描,才證實是女屍。

其餘的五個木乃伊都大同少異地安放在玻璃櫃裡,它們都在蓋了的棺木內。透過大電視才能看到它們的真身。五個木乃伊,有男有女,而最特別的,要算那個幼童木乃伊,他死時還不足3歲。通常木乃伊都要把所有腦和內臟器官移去,這樣真身才保持能長久。可是這幼童的屍體只移走內臟而保留他的腦袋,直接防腐。看著那嬌少的木棺,真的最為特別。

IMG_6738

除了六具木乃伊外,展館還展出其他伴葬的文物,如護身符、銅像、石碑、墓碑,開棺器材等等,而最觸目的要算墓穴(金字塔)的頂角錐石壓頂石。參觀前,我也未做足功課,也不知道這錐石的來頭,當然參觀時也覺得它很特別,頂角錐石的四邊都刻有古埃及文字和圖案。

IMG_6646

走出展場前,還有一個VR專區。看見人龍不算太長,於是一於排隊。等候一輪,便進入。在未戴上VR鏡頭,先看一段簡單介紹,隨後再上VR鏡頭。自己就仿似伴著女主持,一起進入一個埃及墓穴,再由女主持介紹遇到的墓穴文物。雖然只是數分鐘,也有探險尋穴的感覺。

 
發表迴響

發文者為 於 14 九月, 2017 英吋 展覽

 

標籤: ,

羅浮宮的創想和金庸館展覽

法國五月,是近幾年常聽到的詞彙。其實它的全名是法國五月藝術節,每年在香港舉行一系列的藝術文化活動,而今年正好是第25年銀禧年,今年的安排就特別隆重,主辦單位竟然可以把部份羅浮宮展品也運到香港展出。全真品的展出的確少有,而且以羅浮宮的名氣更俱吸引力。展出的地點是沙田香港文化中心。

5月15日(星期一)

其實展覽在4月26日已開始,避過首輪的熱潮,在閒日到來參觀是最適合不過。那天早上,在北角飲完早茶,先乘地鐵過海到九龍塘,再轉乘東鐵到大圍,最後再轉乘馬鐵到車公廟下車。一次過搭了三條鐵路,雖然有點轉折,但是每次候車時不多,交通時間還是可接受。今天早上雷暴警告,出發時已開始收雨。走出車站,已可看到香港文化博物館,步行過橋越過混濁的城門河,轉瞬便來到大門。購票入場,乘電梯登上二樓展館。羅浮宮的古物展品當然不容場內攝影,這樣的安排已有心理準備。展品大致上分為畫、雕像、地氈和飾物,而印象最深刻的還是大理石雕像。第一吸睛的享利二世的雕像,純白色,大小和真人一般,位於展廳的正中央,在射燈的照射下真的栩栩如生,衣服的紋理,臉容的輪廓,就是真的享利二世站在身旁。極珍貴的油畫會有隔著膠片,而雕像則全無摭擋,感覺就更真實。另外還有一個雕像,《作家尚.德拉封丹》,是坐著的,法式的捲髮,長袍的形態,一個大理石原來可以雕琢得這麼精細,它又是放在另一廳的中央,我們可以繞著他一圈又一圈慢慢細看。今次展覽的一個重要展品是拿破倫登基時的圓形地氈,繡上拿破倫徽號。可是這地氈平放著,我覺得不及另外兩張超大的掛氈。這掛氈有30呎x30呎那麼大,上面繡了超多人物、動物和花花樹樹,要站得遠遠才能看到整張掛氈的氣勢。還有一個細小青銅像,是路易十四世騎著駿馬的姿勢,而底坐是烏木嵌銅及黃銅,一樣細履精緻,一看便知是極品。

今次的展覽共有126珍品,有機會在它結束前再來一次。珍品不能拍照,大部份遊人都會和夢羅麗莎拍照打咭。

其實,在這段期間,除了這個展覽,還有兩個長期展館也是值得一看,就是金庸館和李小龍館。李小龍館,在幾年前(2013年12月)已參觀過,所以今次就只看金庸館。金庸館是今年3月1日初開幕,是一個常設展館,所以那時卻不急於參觀,現在正好順路兼看。自己是一個名符其實的金庸迷,家裡已有他的一整套武俠小說全集,久不久也會拿出來翻看某部巨著。展廳中央放有一幅金庸借出的《射鵰英雄傳》屏風,這屏風曾長期放於他辦公室內;展出包括金庸親書、以其十四部武俠小說的書名第一個字組成的對聯「飛雪連天射白鹿,笑書神俠倚碧鴛」;還有他的墨寶,親貴的手稿、眼鏡和書寫工具。當然還有無數拍成電影或電視劇的劇照,還有以前刊登在報紙上的初版小說和薄書裝的天龍八部。在館外更有一個互動區,自己可以化身為一個小角色走進金庸的武俠世,可惜原應可以下載的照片卻不能成功下載。

IMG_5938

 
發表迴響

發文者為 於 17 五月, 2017 英吋 展覽

 

標籤: 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