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SS

Category Archives: 郊遊

抗疫自駕遊:大埔墟街市、慈山寺

10-Dec-2021 (星期五) 大埔墟街市、大埔慈山寺

慈山寺以前(2019-11)也去過一次。一個月前,太太在網上又申請一次,因為寺內嚴限人數,所以要參觀就要早一個月預約,而且通常首15分鐘就會名額滿,真的是手快有,手慢無。今次太太更交了江大哥的車牌,如果江大哥同行,我們就可以驅車直進寺內的停車場,就更方便。報名的名額有6位,所以還約了鍾同學伉儷和陳同學。參觀時間是下午,和各人商議後,午餐就在大埔墟街市,餐後才去慈山寺。

大埔墟街市是一個十分大的街市,應該是我去過最大的街市。在門口,經過安心出行,就進入街市。這街市最大的賣點就是它的海產市場,在江大哥和陳同學的帶領下,慢慢遊走街市。因為這裡的海產超集中,種類繁多,店舖多,選擇也多,所以吸引了引整個北區的人跨區到來購買,當然還有不少港島或九龍區的買家。太太是第一次到來,感覺街市超大,種類真多,應該說應有盡有:各種類的新鮮海魚、龍蝦、蝦、膏蟹,毛蟹、長腳蟹,蜆、扇貝、帶子等等。由於我們還要參觀慈山寺,所以還是只看不買,其實江大哥說如要買也可以,他有個相熟的店舖,可以暫放戰利品,參觀後才回來取也得。相對濕貨區,乾貨區的肉類店舖就失色一點。但是老實說豬肉舖和牛肉舖也比其他街市多。這街市除了海產比較有名氣,而它的二樓熟食中心也是很有人氣的。在參觀完街市,我們就上二樓,又要經過安心出行的程序,才能進入熟食中心。午膳時間,大部的枱也坐了食客,幸好熟食中心的流動性也高,不久我們就坐了二張枱,在疫情下,這裡每張枱只限坐4人。各人點了一些基本的餐後,這裡有多名氣是豬扒麵,而陳同學就出去搜羅一些特式美食:林記點心:牛腸、蝦餃,蒸飯等等回來。飽餐一頓,我們再到街市外的露天街市,食亞婆豆腐花,這裡的豆腐花真是超滑,食客都是站在店外進食的。隨後,再到另一名氣店舖樹記腐竹。

完成後,我們才返回停車場,開車往近大尾篤的慈山寺,今天的主角。來得比預約時間早了15分鐘,就吃了閉門羹。督導員說我們要在預約時間才能進入,於是我們就繞一圈去龍尾灘,才再回來。回來時間剛好,今次可以駛入寺內的停車場了。由停車埸可以乘電梯上上層的主座,在未出去走走時,我們先到它的影院看一套短片,介紹一個僧侶的一天,透過這套短片我們可以了解慈山寺的佈局和僧侶一天裡的生活。這套短片,我上次來也沒有看過,現在正好補看一次。走出主座,我們再由山門進入解門,穿過一生補處(另一門),經過彌勒殿,就看到大雄寶殿。現在自己的身體不好,也沒有四處溜達,每進一處門就找座位坐。慈山寺,地方寬大,又限制人流,所以整座寺院份外寧靜。我和江大哥就坐多過行,而其他團友就四處觀光和拍照。看過大雄寶殿,我們再去寺內的主角,觀音聖像進發。其實這座白色觀音像十分高大,基本上,在寺內任何一角(除了室內)都可以看到它。觀音聖像的底部有個博物館,收藏了不少佛像、觀音像等等,可觀性甚高。可惜今天有一條人龍,而大家的興趣又不太大,於是放棄排隊,只是繞觀音聖像的底座一圈。

今天的天氣非常好,陽光充沛,藍天白雲,我們一行六人閒適地在寺內渡過一個寧靜的下午。慈山寺不愧是洗滴心靈的好地方。如下次再來可以嘗試抄寫經書,這種經驗應該有點意思。

 
發表迴響

發文者為 於 30 十二月, 2021 英吋 郊遊

 

標籤: ,

大帽山自駕遊—川龍 端記茶樓、大帽山

到川龍飲早茶是我半年前想過的節目之一。自己以前曾到過一次,而太太則從未到過,所以這節目對我們來說是有特別意義。去川龍,當然最好是駕車去,朋友中,有不少有車人仕,所以這不成問題,反之,何時去,就要從長計議。出院後,發覺自己的康復進度理想,而且這時段的天氣更是登高賞茫草的季節。去完川龍,再自駕遊上大帽山是最理想的。為免人多,於是選了一個非假日的日子,再問那些還未退休的在職朋友可否請假一天,反應超乎理想,最後是共有11人成團,分二架車出發。

2021-11-19 (星期五)

A車由譚同學的先生駕駛由港島出發,負責接送康怡和太古團友。B車則是江大哥的七人車,在油塘接其他團友。約8時正,在康怡出發,然後到太古城接另一團友,然後就經東隧過九龍,在九龍灣轉入龍翔道,往荃灣方向駛去。A車和B車並不會在九龍那個地方會合,我們各自開車,在川龍見。其實大家的開車時間是差不多,如無意外,也會在差不多時間到達川龍。當我們從大窩口駛進荃灣時,司機就留意往大帽山的路牌。這過程並沒有太大的驚險,我們就順利駛進荃錦公路。大約9時,A車終於到達川龍,在荃錦公路旁有一指示牌指示端記的入口。端記有停車場的,可是來的人多,車位是嚴重不足。幸好這個時段已有些早來的茶客已完成,我們總算泊進端記的停車場內。而B車,江大哥的七人車則遲了5分鐘,則要在外邊的停車場等候。我們先進端記,上二樓找座位。早上陽光普照,我們選好了戶外的2張枱。端記是全自助式的茶樓。要自己負責拿筷子、杯、碗等等物品,點心更要親自去樓下提取。分大、中、小和特點。人齊後,就有團友到樓下拿點心,點心的花款甚多,所以點心都新鮮做好,熱辣辣,必吃的是這裡最有名氣西洋菜。老實說、點心的質素只是一般,不要太大的期望。當然來這裡是食氣氛,上大帽山必經之路,吃過早點才上山是理想不過。飲完早茶,再到西洋菜菜田走一轉,江大哥又買了5袋西洋菜分給我們。

11時半,我們才離開川龍,直上大帽山。我們先上最高的觀景台,經過半腰的茶水亭,我們也沒有停下來。這段路雖說是雙線行車,但是除非兩架車都是Mini Cooper的Size,否則都是避對頭車。幸好這段路也有超多的避車處,而今天又不是週末和週日,上落的車並不算多。11時45分,我們已到了最高點,以汽車可以駛到的地方計算。如要真的攻頂,落車後還要走近1小時。以我今天的狀態,當然沒有能力攻頂,我們泊好車,再走上一個小山坡,從這裡,我們可以回望山下的風光。可惜這時太陽又走進厚雲裡,而山腳還有一層白色霞霧,肉眼還可隱約看到石崗機場跑步,拍照時就只有白茫茫的背景,反之,以青翠的山景作背景可觀性更好。大帽山是賞茫草的好地方,可是茫草要在近山頂處才豐富,再且沒有了陽光(特別是落日)的照射,基本就發揮不到它的美感。在裡,我們流連一回,拍夠照片,吸夠新鮮空氣,我們再上車落山。回程時,我們就停在茶水亭的停車場,一心想探訪大帽山蓮姐。可是茶水亭的人,她已沒有在這裡經營了。

 
1 則留言

發文者為 於 26 十一月, 2021 英吋 郊遊

 

標籤: , , ,

抗疫行山:再上西高山

記得去年疫情剛開始時(大約是2020年1月底),和幾位太極師姐去山頂行山,繞盧吉道,再行落薄扶林水塘,在途中加了上西高山的一段。那時是一月,天高氣爽,登上山頂,可以俯瞰整個港島西邊的海港景色,其實它有270度的環廻景觀,遼闊開揚,是觀賞日落的好地方。去過後,就想帶太太也走一轉。無奈其後疫情漸趨嚴峻,而6月後,自己更確診癌症復發,這個小小的願望就只能留在心中。幸好這個月6月17日(星期四)早上醒來,忽然覺得精神特別好,梳洗過後馬上去行晨運徑。漸進的我,通常隔了那麼久(個多月),我只會行一個圈測試自己的體能,但那天真的太有勁了,一行就行了2個圈,有3公里。對自己的體能忽然回復感謝神恩。在觀察多一天後,發覺自己的健康水平完真的和過去1個月完全不同,最少也是6個月前的我。於是約了太太和鍾同學去行西高山。

2021年6月19日(星期六)

體力恢復,就想測試自己的能耐有多好。最簡單的當然是行康怡後山,柏架山,可是我想行一些有記念性的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西高山。山高494米,不算矮。可是如果由山頂起步,那麼只用攀升約100米,並不算太難,自己應該能應付。於是在和太太溝通後,就約了鍾同學。星期六早上8時15分,鍾同學和他的先生駕車到康怡接我們上山頂。我以前說過由康怡上山頂非常快,我們坐的士去也不用20分鐘。今早也是差不多,康怡落東區走廊,只要避開近紅隧的堵車,就很暢快駛上花園道,再往山上衝,沿途差不多沒有遇到紅綠燈,到達山頂廣場,不用20分鐘。泊好車,在在山頂廣場拍起步相,只是8時38分。上西高山,要經盧吉道,而盧吉道是繞太平山頂的半腰一圈的,所以入口有二個,一個是繞前山可以飽覽維港景色,但要45分鐘才到達那上山的公園,另一個是繞後山,大約20分鐘就可到達。其實我每次行盧吉道總是走前山,鍾意那段路可以看維港風景,可是今天的主角是西高山,為了保留體力上山,今次就選擇後山入。太平山蠻多晨運客和跑步客,沿途我們遇到不少早起來晨運的人。今天的天氣預告是炎熱有驟雨,最高氣溫會上升到33度,而在康怡出發時,氣溫已有30度。可是來到山頂,是烏雲密佈,擔心下雨多過太陽曬。我們是有準備的,已帶了雨傘,就算下雨也不怕。大約行20分鐘到達公園,全在預計中。

在這裡小休一會才上山,因為這段路已行過,不用找路,登山路在公園的一角,還要先落一段石級,才慢慢上山,大約5分鐘來到一個空地,這裡是正式的上山石級路,看似是無盡的石級路,但是只攀升100米,石級多極有限。全程有幾個指示木牌,告訴你行了1/4,、1/2或3/4。因為知道要上落100米,我已帶了行山杖。這手杖是去年新買的,去年4月行獅子山,遺失了用了多年的行山杖,買了新杖後又病發,所以今天還是第一次用。體能不太好,行山杖真的有幫助。我們一級一級地拾級而上,很快就到達1/4地標。登高一點,回望山下,不時雲霧飄渺如像仙境。山頂的氣溫比較低,加上厚雲遮了太陽,氣溫只有26度,行來十分舒服。休息一會又繼續上山。這個登山步道設計得特別好,因為大部份登山人仕都是原路落山,而登山道並不算寬敞,所以它有不少的「避車處」,讓行得慢的人可以停下來休息,不用擋著行得快的登山人或落山的。我們行行停停,不用急趕,因為我預計整個行程2小時內完成,有充足時間,就算超時也沒關係,這就是寫意遊山的好處。轉瞬就我們就過了1/2和3/4的路標,餘下的路就更覺輕鬆。

其實自己體能差的時後,由外母家返回家中,要行一段小石級路,短短的20、30級也覺氣喘,現在精神回來了,雖然還未到自己完全康復的水平,這100米的攀升,還是游刃有餘。過了最後的石級路,就是原始的山徑,而這時是走在山脊上,一面可以看到維港,一面可以看到薄扶林水塘和南區那面的海港。只是要把握時機,一陣雲霧飄來,就把兩邊的景色變成白茫茫一片。再前行就到達西高山地標,一塊大木牌點出西高山的高度(494米),還有日期。原想預拍往後幾年的登山照,可是那日期的年份是不能轉動,月和日就可以任人轉動。今天的登山人已不算多,如果天氣好,星期六、日的應該會有更多人到來。當然找一個人代我們拍全體照也不難。再上幾級石級,就是正式觀景台,這時還是白茫茫,什麼景也沒得觀,只能以黑白柱作拍攝對像。

在這裡拍夠照,休息夠,才沿路下山。上山我需要行山杖,落山真的不需要了。問其他隊友,最後還是給太太用,她通常落樓梯膝頭都有點痛。上山已不難,落下就更容易了。還是慢慢地落,就是不用停下來休息,也不用停下來拍照,所以用的時間就更少。上山大約用了35分鐘,落山就20分鐘內完成,當然不計在山頂流連拍照的時間。回到公園也不用休息,就直接行原路往山頂廣場進發。到達廣場是10時38分,全程用了2小時,和我預計中一樣。再開車往山下,找地點食早餐。

 
發表迴響

發文者為 於 22 六月, 2021 英吋 郊遊, 行山

 

標籤: , ,

抗疫郊遊—北區自駕遊:藍鳳眼、得月樓警崗、南生圍

上上星期,有同學(伍同學)騎單車時,途中看到藍鳳眼,打咭留念。那時我在群組也留言說想去看看。藍鳳眼是花期是在5月,可是它的花期甚短,一、二天就調謝,所以要把握時間。上星期四,伍同學就馬上組成這次自駕遊小團,期望趕得及它的花期。

5月13日(星期四)

早上9時半在藍田地鐵站等江大哥的專車,7人車是最理想的自駕遊車輛,人可以坐多幾個,而且車身高,沿途還可看風景。在這裡,還接了鍾同學和譚同學,又是我們主要的班底。隨後,再開車往麗港城,接伍同學夫婦,今日的領航員和導遊,一行6人,就開始今日的自駕遊之旅。第一站,是上水虎地坳村,又是北區上水,首段路江大哥當然不用領航,直到車差不多到達上水,領航員才發揮他的功能,指導江大哥如何取線和何時轉彎,經過寶石湖路、馬會道、文錦渡路,過了一條大橋,再轉入虎地坳道,Google 地圖的領航也不錯。我們差不多正確無誤到達最後1公里的路段。領航員上次是騎單車從另一面到達藍鳳眼的田地,所以我們從車路到來是有點分別的。最後一段是入村的小路,比較隱蔽和有點斜度,經過江大哥看過斜度,覺得沒有問題,我們便開車入村,到達一個平地就下車。往前行不久,就來到梧桐河河堤,再沿著河堤向雙魚河那面進發。今天天氣比較熱,預告是間中有驟雨。起步是在林蔭中,在河堤時,也有不少涼風,所以也如想像中那麼熱。在未到藍鳳眼田,還有一個秘境,一個林蔭小水池,拍照打咭甚吸引。

再前行不久,就到達我們的第一站,藍鳳眼田。這裡有二塊池塘,水面長滿了藍鳳眼。其實藍鳳眼是有害的植物,它覆蓋池塘面,吸收它的營養,如池內有魚就不好。所以如池塘真的養魚就要早早把它清除。現在我們看到整塊池塘已給藍鳳眼,是因為池塘已半荒廢,村民已沒有打理,任由藍鳳眼生長。如在正式盛開的時段,整塊田會變成藍藍的藍鳳眼花的天地。可是今天真的是水尾了。左邊那塊池塘是沒有藍鳳眼花,只有綠油油的藍鳳眼葉,而右邊的在近岸的,還有小量藍鳳眼花。在油油的藍鳳眼葉和蔚藍的天,加一些倒影,拍出來的效果也不錯。總比恢懞懞的天色好。

伍同學說除了這裡,還有一處,近羅湖邊境,得月樓警崗附近,也有藍鳳眼田。如果是騎單車,在這裡附近,有小橋橫過梧桐河,可是就沒有汽車的跨河橋。於是我們沿路步行返回下車處,再由領航員指領下駛回上水,再從古洞轉入河上鄉,經過羅湖懲教所,在未到第二站前,先到羅太豆花,品嘗這裡(河上鄉)的美食,豆腐花,我當然選擇飲豆漿。再上車時,剛下了一陣小雨。上車後,再在河上鄉的小路左穿右插,不久,就來到河堤,這裡就比較有印象,我們日出長跑會跑過數次河上鄉的雙魚河河堤,只是不是在梧桐河那段。那時只記在河堤的兩岸跑來跑去。現在差不多算是舊地重遊,河上鄉比賽,通常是在復活節期間,亦是我們的季尾,跑完就竭暑。沿著河堤,車向羅湖方向進發。在盡處剛好有停車處,那花田就在停車處的旁邊,走下斜坡就到。這裡的花田也不是滿開,但是比第一站多,而且我們可以走下岸邊,近距離觀看藍鳳眼花。這裡景觀又和虎地坳村不同,一樣有倒影,而倒影是深圳大廈,效果也不錯。

Ps:上網看資料,還有元朗盛屋村也有藍鳳眼花田

返回河堤,再步行向羅湖方向走,大約十多分鐘,我們來到第三站:得月樓警崗。從河堤可以看到對岸的羅湖火車站,相信各人也有經過羅湖關口的經驗,現在疫情下,這關口已封閉多時,看不到那蜂擁的人潮,這裡有一條橋可以行去羅湖站,當然橋前已說前面是禁區,不能超越。橋前的小警崗又成為打咭熱點。這時,我們已站在香港的最北邊,最向前就是中國境內。又是沿路返回停車處。

我們再開車前往南生圍,由上水往西走,到元朗附近再轉入南生圍道。今天的領航員,伍同學的先生,非常專業,在他指領下在1時多就來到南生圍,在南生圍道的盡頭是停車處,我們下車步行往前走,就是南生圍最有名氣的景點,婚紗橋。那條木橋不知斷過多少次,每次斷了就有人維修,所以到現在仍然存在。景是無敵的,蘆葦海,河塘,木橋,倒影,再加上今天的藍天白雲,又是眾同學影相的時間。看完婚紗橋,經過白楊樹,到士多食午餐,可是今天是非假日,他們只供應簡單的食物,三文治或餐蛋麵那類食物。最後我們還是放棄,去橫水渡拍過照就行回上車。再由領航員指領下到泰屋(在博愛醫院後面)食午膳,這泰國餐廳有一個戶外的大廳,實木的餐枱和餐椅,環境是不錯,價錢也合理,可是食物質素只是一般,當然質素總比士多的好。食完午膳,已差不多近3時,玩了大半天,已心滿意足。伍同學更問我想不想去摘士多啤利,我說真的夠了。

 
發表迴響

發文者為 於 18 五月, 2021 英吋 郊遊, 旅遊

 

標籤: , , , ,

抗疫郊遊:自駕遊:麗都灣、青馬觀景台、東涌炮台、欣澳 長索島

上次北區郊遊後,post 了相後,我又接到另一個邀約:四哥也約我們郊遊,日期是5月1日(勞動節),路線則由我決定。那幾天,研究一輪後,提議向清水灣走一轉,印洲堂的大廟,還可以到布袋澳食海鮮,又有大澳門、龍蝦灣一些郊遊地點。可是二哥說,地點ok,但是日期不太好,因為5月4日正是天后誕,大廟會超多人。最好是另擇地方。於是打開Google Map,看看那些地方自己都想去而又未去過。不久就定今次的行程路線,麗都灣、欣澳 長索島、東涌。每次出入屯門,都會走屯門公路或青山公路,遙望青馬大橋或汀九橋,從未試過停在那多個沙灘,以大橋作背景。上網找資料,麗都灣是最佳位置,一個灣可以近距離看二條橋。而欣澳的長索島是近年的新景點,以連島沙洲最有名氣,所以要揀潮退時段。東涌是午膳地方,在Google Map找了一間泰國菜餐館,而附近正好是東涌炮台這景點。這個提議得到兩個哥哥的贊同。

5月1日(星期六)

四哥駕的是8人車,所以6個人坐就比較鬆動。10時前,他先到柴灣接二哥二嫂,再到康怡接我們。第一站是麗都灣,我看地圖是不錯,但是駕車找路還是二哥比較專業,所以由二哥領航。我們先經東區走廊,再穿過官塘,九龍灣,走上龍翔道。長長的龍翔道,盡頭正是荃灣,再在那裡找路人青山道,這些全是大路,有足夠的路牌指示。大部份人到麗都灣都是乘巴士的,停車場在那裡我們並不知道,最後還是要繞了一個圈才找到停車場的位置,它就在天橋群的底部。假日時段,停車場已滿,幸好等了不久,就有車開出。泊好車,就向沙灘進發。在天橋群底下走過,景觀甚好。汀九橋的大橋躉甚為壯觀,一路行,一路拍照,未到訪過的地方就是這樣充滿新鮮感。6人之中,就只有二哥二嫂以前曾到過麗都灣,二嫂更說她還是聖約翰救傷隊時,曾到這裡當更,真是非常久遠的日子了。來到沙灘,最吸睛是近距離仰望汀九橋,網索吊橋,大大坐落在我們的背景,拍照是無得輸,而遠眺青馬大橋也不錯,在碧波上,一條大橋橫越其上。今天的天氣還不錯,說熱還不算熱,沒有撲臉的熱氣,而且還有不時的涼風吹來。唯一可惜,沙灘不停廣播,為他人著想不要除口罩,所以我們的相片全都是戴口罩的,看不到我們的笑臉。

第二站,作了些改動。我們開車上汀九橋、再駛去青馬觀景台。觀景台以前曾去過一次,是兒子還是幼稚園或小學時跟學校的旅行團去的,所以也超過20年了、印象已非常矇糊。到青馬觀景台就不擔心泊車問題。一個寬闊的停車場、只停了不少沒有生意的旅遊車。疫症期間,完全沒有遊客,就算到來觀景的港人,真是少之又少。泊好車、要走上行人天橋橫越馬路,才來到遊客中心。既然來到,我們也走入去逛一逛、看一看與青馬大橋相關的資料,原來青馬大橋的第二段叫汲水門大橋。隨後正式走上觀景台、觀景台主要分為二部份、第一部份看汀九橋、以堆砌地磚作前景、背後是鋼索多多的汀九橋、拍照甚美觀。再沿著步道繞圈而上、到頂可以看到青馬大橋。可惜青馬大橋還是有點遠、看不到他應有的氣勢,看來在青衣山頭看青馬大橋應該比較好。

自駕遊是充滿彈性丶第一站麗都灣花了比我預計多的時間,而第二站是臨時加的。原先的第二站是長索島,可是由欣澳站行去、一來一回加拍照也要2小時,所以我又改行程、先去東涌食午餐回程才去長索島,那麼時間就比較充裕。於是再開車往東涌進發。早一天、東涌剛發生大事,有一菲傭確診新變種冠狀病毒,令全幢大廈的住客都要入隔離營21天。而她到過的幾個商場附近的居民也要檢疫、以防社區廣泛傳播。所以今天特別少人往東涌走,而我選的泰國餐館在東涌舊區,遠離新區、應該相對安全。車進入東涌範圍,我們就往舊區走。路是不難找、可是餐館卻容易走漏眼。地圖是出中文名稱-小泰皇食府,可是實地只有英文名稱的招牌。幸好這一帶只有三間餐館、一間素食館丶一間印度菜和一間泰國菜。轉一個圈後、就確定這泰國菜正是我們選的那一間,車就泊在餐館前的空地。各人點了一個午餐,和一些小吃,而我則飲椰青。這間餐館出菜特別慢,一個餐一個餐地慢慢上,幸好這時段客人也不算多,我們就閒談再閒談。餐後,再到附近的東涌砲台,我在中學時期曾到過,一別又是幾十年了。天氣好,遊人又不多,這樣的觀光比我想像的更好。這裡有7、8支古砲,每支都向著以前是大海而現在是新起的高樓大廈,真以不知那些居民怎樣化解這樣的殺氣。

第四站,就是欣澳的長索島。四哥再開車往欣澳方向走,要入欣澳站,我們要先駛入迪士尼那方向,再在迪士尼的廻旋處駛出上高架,途中才可以轉入欣澳站。這段路正是我以前參加迪士尼10公里所經的路段。欣澳站旁有停車場,可是到來的港人真不少,而大部份的汽車就泊在路邊,所以我們也跟隨大隊泊在路邊,其實更有不少人把車開上海堤上的車道。下車就步行去長索島,沿著海堤的車路,而不時有港人泊了車在海堤路邊,拿出帶來的旅行式的座椅,圍著閒聊。長索島的沙洲是近來的新景點,我就不知道港人像這樣在長堤的泊車,有三兩知己閒聊,有的飲酒,有的燒烤,各適其式,各人享受這半私人的空間。5月初,天氣還不算太熱,這樣的對海飲酒閒聊感覺幾新鮮,有機會也要找朋友來雅聚一番。由欣澳行去長索需時大約大半小時,在長堤的盡頭,再轉入一小徑,再走一小段,就到鹿頸村。在以前,大嶼山未機場前,欣澳的舊名是陰澳,這個陰澳灣停泊許多浮木,多間木廠就在這堆積備用木材,要用才開木造船或木板,現在所有木廠已關門了。就留下幾支木樁插在灣內,而鹿頸村還有幾伙人,每逢假日就相約朋友來吹水吃喝。所以入村時,就要小心騷擾這些「原居民」。鹿頸村有條浮橋是最值得打咭的,浮橋的盡頭是他們的船中屋。我們也慢慢排隊等候,才能走上橋上拍照。再前行,就看到碼頭,碼頭旁有石級引落石灘,一個超簡單綑邊,就來到這長索島的沙洲了。這個時段剛好,水已退得七七八八,連島沙洲上全是大大小小的石頭,又是拍照打咭的時間。到來的港人也不少,在四處取景後,就踏上歸途。全程是走回頭路,來時要走近1小時,回程就比較快,(因為不用停下來拍照),大約45分鐘就返回停車處。

這時已是5時半,正式駕車回程。今天的行程比預計來得豐富,各人都能盡興,看看從未到過的香港美景,或是重臨舊地,感受它的變化。今次自駕遊成功,相信日後會再加多些家庭成員,一起感受香港美景。

 
發表迴響

發文者為 於 5 五月, 2021 英吋 郊遊, 家庭

 

標籤: , , , ,

抗疫郊遊:再遊北區 : 禾徑村大樟樹、坪洋村白茅草

1月底剛去完北區郊遊,看了禾徑村的大樟樹,坪洋的茅草和馬草壟的日落,看到這些從未到訪的美景,感到非常喜悅。可是為什麼那麼密,3個月也不夠,就又舊地重遊呢?其實主要原因只得一個,就是接到邀約。通常去完郊遊,我會在當天在FaceBook先post相,隔幾天再寫網誌。就在post相後不久,妹妹已問我那幾處風景在那裡。告知她後,隔幾天,她已和她的老公自駕遊去探訪了。4月頭,二哥也約我和大哥一起去北區看那大樟樹。眾兄弟中,二哥是旅遊專家,香港的勝景他應該去了不少,看來北區這幾個景點他也未到過,希望我引路。另外,幾兄弟這樣的自駕遊是從沒試過,我也覺得這提議不錯。可是提議雖好,那時在4月頭自己剛出院,我希望身體康復一點才出發,還要看天氣的情況。最後終於定了上星期四出發。

4月22日(星期四)
擾攘一二天的腸胃問題剛好在早上嘔吐後,回復精神。其實早上醒來自己還擔心會在途中才作嘔吐就把簡單事情複雜化了,影響各人的興致就不好了。
天氣正如天氣預告中在星期四早上放晴。9時45分,大哥到柴灣接過二哥二嫂後,再開車來我家接我和我太太,一行5人就正式出發。家在港島,要到北區,當然要花一點時間,經紅隧到九龍,再經官塘繞道,穿過大佬山隧道,直撲新界。有豐富駕車經驗的大哥,這段路當然不用作任何指引。最重要是第一站禾徑村的位置,可是那段路我也只是到過一次,而且那次我是坐在車後,不用找路。所以信心只得一半找回原路。車經過吐露港後不久在未到粉嶺前,已跟公路的路牌指示轉入香園圍口岸的龍山隧道。跟據我的記憶,龍山隧道,長山隧道,經過二個隧道就要找出口往禾徑山道。可是公路上的路牌卻不見這小小的禾徑山道,最後還是出錯了,幸好下一個公路出口是坪洋村,我們就走下高架,經過坪洋村的大牌坊,在坪洋村慢慢摸索向前。坪洋村並不算太大,只有數條車路,而我們上次是在坪洋村步行的,所以一入村,記憶就回來了,再在手機地圖看路,慢慢地找到正確方向,經過三鄉亭後,到達目的地已是十拿九穩了。

11時前,我們又來到那空地停車場,今天在附近停了兩架大泥頭車。我們泊好車後,就推大哥上那少少的斜坡。大樟樹就在這小小的斜坡後面,就算大哥坐著輪椅,我們也有信心可以帶他同往。轉瞬我們就來到大樟樹前,那大大的的樟樹,張開巨臂,迎接我們。與百多年的大樟樹相比,人變得特別渺小。3個月不見,這大樟樹多了一排圍欄作保護。有這圍欄,拍照的效果有點失色。在外圍拍完,我們再進入作近距離拍照,擁抱這百年大樹,期望他分一點樹的靈氣給我。練氣功的師傅都說:越大的樹,靈氣越多。其實這裡不只有一棵大樟樹,在旁邊還有數棵大樟樹,只是它們站在後排,不甚顯眼。我和二哥再往裡面走,看到最少還有5、6棵大樟樹,一樣的巨大。拍過照後,返回第一棵,再推大哥回停車空地。

第二站是坪洋村白茅草。上次我們來看的是大茫草,並不是白茅草,上次寫網誌時自己也誤會了。茫草是11月至12月最盛放,那次1月底已近水尾。而白茅草則是在3至4月盛放。在4月頭,我已在網上看到很多人放相。大茫草田的位置,我是知道的,就在三鄉亭隔離的小山頭,可是白茅草田則沒有準確資訊,網上說在壁畫村附近。所以既然回頭會路過三鄉亭,就順路帶二哥二嫂去看過了時節的大茫草是怎樣。茫草田並不適合坐輪椅的大哥,於是大哥就停了車在三鄉亭旁等候我們。1月底和現在最大的分別是顏色變了。金黃的大茫草變回綠綠的大茫草,真的有點怪,專誠來就不值得,但是順路就不妨一看。繞一圈,拍過照,就匆匆返回三鄉亭會合大哥。

既然不知正確位置,唯有以路在口邊的方法,駕事返回坪洋村中心問問當地的村民。一位女仕説白茅草田在村口牌坊附近、於是繼續駛向前返回牌坊。可是過了牌坊又看不到任何指示或白茅草田。最後、二嫂、我太太和我下車四處尋找、最後在牌坊前有一空地停車場、空地的盡頭還有一條隱蔽的碎石車路。我們沿著這車路往前走,大約走了15分鐘、終於找到一塊荒田、荒田上有傳聞的白茅草。老實説這樣的盲找是十分疲累的、自己曾多次説再找一會就放棄,幸好在最後時刻,我們終於找到了。連忙打電話給大哥,指引他開車駛來這條隱蔽車路而我亦走回車路接他們。其實這白茅草田並不像我看到相片那麼震撼,或許這塊田真的已到水尾,沒有白茫茫一片,如波如浪的景象;又或者這並不是坪洋最茂盛的白茅草田。無論如何,找到這塊田總比空手而回好。於是我們在這裡找最佳位置拍照打咭。

今天沒有第三站,打咭後,就回程。返回龍山隧道,找地方午膳。

 
發表迴響

發文者為 於 27 四月, 2021 英吋 郊遊, 家庭

 

標籤: , , ,

抗疫郊遊:東平洲一日遊

東平洲遠在香港最東的小海島,老實說它近大陸境多一些。自己在以前曾去過三、四次,每次都是星期六入去,星期日看完日出才出來。但是已有30多年未踏足這個與世隔絕的小島。今次有一舊同學組團,而剛好這星期自己感到精神像樣,可以出遠行,而且自己對東平洲亦有點認識,這島沒有高山,景點全在環島的岸邊,體弱的我應該應付得來。於是和太太一起報名,同行的還有我們星期日的鐵膽,江大哥和鍾同學。

3月28日(星期日)
大會的集合時間是8時半在大學站,或8時45分在馬料水碼頭,而江大哥會駕車去,相約我們在8時10分在油塘站上車。車停在科學園,再步行到馬料水碼頭。今天是星期日,出外郊遊的港人特別多,這是疫情下的新常態。平時只有一班船,現在就加班再加班,一個早上也會開出4、5班船。如每船能戴300人,那麼就有1500人擁入東平洲了。領隊張同學是非常熟識東平洲,一年也會攪3丶4次這樣的旅行團。她每次都會先訂來回船票和午餐套餐,參團的我們不用煩惱。我們到達碼頭已是8:50分,雖未真正遲到,但是船公司的工作人員忙於招呼排長龍的上船乘客,要求我們坐下一班加班船。這架船剛開出,另一架船已泊了另一邊碼頭,張同學和我們一起上船,15分鐘後,我們也出發了。其實我們這團中學同學是11人一團,6位同學已上早一班船,到東平洲才再集合。東平洲真的遠,船程要個半小時。如加上家𥚃出發的交通時間,又要個半鐘,所以我隔了這麼久才再來這小島。

今早的天氣只是一般,在吐露港內波平如鏡,出了赤門海峽,衝出大海,還是平靜一片,真是少見。來到近東平洲前更見到海上有少少薄霧,平平的小島在薄霧中出現。10時45分,我們終於到達東平洲。未起行先去碼頭旁的大公廁,這是以前沒有的。島上沒有高山,沒有溪流,所有食水都要從外面運來,碼頭上已看到一個又一個的大水箱,至於如何分配到各住戶或食肆就不知道了。由於要珍惜用水,洗手間門外的水龍頭只會流出少少的水。各人去完廁所就無後顧之憂,再和其他同學會合,有鄭同學和他的太太丶林同學、麥同學、姚同學和葉同學。於是一行11人正式出發。今早我們會先去更樓石,那是東平洲的地標。沿著小路向前行,不久入了一個小村莊,看見一個特別的打咭位置,一間二層高的廢屋給一棵樹的樹根包圍住,粗粗的樹根由上而下,再四面八方伸展。再往要前行,經過天后廟,我們就走出海濱,踏岸邊的碎石前進。東平洲的石頭和西貢或大埔的石頭,它大部份層積岩,十分平滑,間中又有從海冲上來的碎珊瑚支。這時天已放晴,有時看到美景也忍不住停下來拍照。領隊張同學提醒我們還是先去更樓石,那裡現在沒有那麼多人,會走回頭路,回時再拍照。於是再沿岸邊碎石前進,轉瞬就來到更樓石。更樓石是在這石灘上的二塊大石頭,當然是積層岩,微微傾斜。其實東平洲的所有積層岩都是斜斜向上的。左邊的有點難度攀上,於是我們攀上右邊的。更樓石是看日出的最佳位置,可惜今日是一日遊,不會過夜,無緣看到。在更樓石拍過照後,再到石灘找靚景拍照。到12時我們才回程,其實石灘的盡頭是另一景點,難過水,是比較有難度的綑邊行。我在網上看過YouTube 電影,拍得真美,在石崖底、踏著積層岩,不時要涉水而行,是高階的路段,還是看過當去過。回頭返回碼頭,再向另一邊小路行,大約10分鐘路程,我們到達平洲士多,我們午餐的地方。由於防疫期間,我們只能4人一枱,一圍的餸菜就放在一枱上,其他人就要走動取自己的餸菜,團餐有:滑雞、椒鹽鮮魷、菜脯炒蛋,海上鮮,酸甜排骨,青菜等等。這星期我是食流質餐,自己已自備午餐,雞味營養奶。可是見到這美味的餸菜在眼前,也忍不住有幾樣食少少以滿足口腹。

飽餐一頓後,下午是二個景點,斬頸洲和龍落水。江大哥不能行得太久,而我亦是體弱,所以我們雙雙決定留在士多休息,不行下半場。於是太太和鍾同學和其他同學一起出發,而我們則在士多閒談和看馬。東平洲位處大陸境內,接收的網絡是大陸的。我已關閉了數據漫遊,手機不能上網,幸好,江大哥是全球數據通,可以連上網絡,於是我們就邊閒談邊看馬。我在早一天已下了注,就看賽馬成績如何。約4時,團友已遊罷二個景點回來,太太滿臉通紅,笑容可掬,就知她極滿意下半埸的景點。不能陪她一起去觀賞去,也能感受到她的歡愉。自己能重訪東平洲已感恩,走了上半場,看看更樓石,已足夠,不想太勞累令自己身體承受不起,而樂極生悲。下午5時出碼頭,乘尾班船返回馬料水,回程中,落日在我們面前慢慢落下。到碼頭時,天已差不多黒齊,東面又大又圓的月亮又升起來了。

 
1 則留言

發文者為 於 2 四月, 2021 英吋 郊遊

 

標籤:

抗疫郊遊:北區漫走:禾徑村大樟樹、坪洋村白茅草、馬草壟日落

1月30日(星期六)

今次是6位中學同學結伴同遊。原先是兩部車出發,後來改為一部。帶隊是我們群組內對植物最熟識的二位同學,聰醫師和伍同學,另外加二位女同學(梁同學、黃同學),再加江大哥、我太太和我,一行7人相約在粉嶺某地方會合。我和太太先在油塘地鐵站會合江大哥,再開車往北區粉嶺。集合地點原來是景點之一:粉嶺裁判法院,是三級歷史建築。現在活化為「香港青年協會領袖學院」,可是在疫情下,不能入內參觀,只能在外拍照留念。而我們原先打算在這裡午膳,可是這裡的特式餐廳是要預約的。最後,我們就步行到附近的圍村(粉嶺北圍)彭氏祠堂食午餐。這裡嚴謹遵守1.5米的距離,我們7人分坐4張檯,各自點自己的午餐。餐後,我們又步行回到粉嶺裁判法院隔離的停車場,正式開始今天的行程。

第一站是禾徑村的大樟樹,由這裡的停車場,先要上回高架公路,再往蓮塘新口岸的指示。頭盤是經過一條香港最長的隧道,龍山隧道,這隧道比大佬山隧道更長,是專為這新口岸而建設的。可是去年新口岸第一天開通,就因疫情只能開通貨車,所以這長長的隧道只會有附近的居民出市區之用,非常疏落。我們乘車穿過隧道時,發覺開了一年有多的隧道,仍然非常新淨,彷彿這幾天才剛開幕。轉出隧道,江大哥就和領路的聰醫師留意指示牌,找一條通往禾徑村的。當然他們也有開著Google引路。在一條支路轉出,不久就到了第一站禾徑村。村前是一大塊空地可供停泊之用。而景點的大樟樹群就在村前旁的樹林中,5分鐘就可行到,觸目是一棵大得驚人的大樟樹。這時,剛好有一大隊單車遊人經過,等他們拍照完畢才到我們取景。這大樟樹樹齡已有超過200年,是這樟樹群的第一棵,長開大臂,擁抱所有到來的遊人。由於年紀大,他也有不少歲月的痕跡,正中的位置也看到有新的大斷枝。要拍到他的宏大,人要站在樹底下,強烈的對比,才感到人的渺小,尤其是在大自然中。樹有靈氣,越大越老的樹就越多靈氣。我也嘗試倚在樹根,吸收一點大自然的靈氣。眾同學拍夠照後,我們就去第二站。

第二站是坪洋村白茅草。往坪洋村步行或駕車都可以。但是今天的時間太充裕,我們的第三站是馬草壟看日落,距離日落還有很多時間,所以領路的聰醫師決定步行前往。沿著一條馬路往前走,由禾徑村行去坪洋村大約20分鐘內,我們在一條高架橋底穿過,轉瞬就來到坪洋村的白茅草。經過三鄉亭,就看到一個小山丘和附近片白茅草。白茅草和我們常看的茫草甚相似。而這裡的白茅草是高高的,高過人頭。和我在大東山、飛鵝山看的又不相同,那些茫草通常只是到胸前。無論如何,影白茅草或茫草都是要有陽光,在逆光下才能展現她的美態。所以在沒有陽光的日子來這裡是白來的。老實說這裡的白茅草已近尾聲,一堆又一堆的白茅草,風吹過就像海洋的波浪搖擺。雖然今天是非假日,但是到來的遊人也不少,三三兩兩各自取景。幸好這裡的地方甚大,白茅草開遍整個山頭,大家也不用為一景點而輪候。各同學又各自取景,雙人相,全體相等等。

其實這個山頭只是在坪洋村的村外,而坪洋村還有一個景點就是壁畫村。我們在三鄉亭休息過後,就步入坪洋村,左行行,右行行,最後沿著一條馬路走,走了不知多少時間,應該比預計還多,我們終於來到壁畫村的村口,村前有一個小士多,售賣飲品等。一進入村內小徑,就不時看到牆壁上的圖畫,村前的壁畫還可以,只是沒有什麼驚喜。走進村中心,看到再多一些壁畫。不知是日久失修,還是這裡的壁畫實是太平淡了,怎樣看也不覺美感。走了一大段路,還是和江大哥找長凳坐下來休息一會。隨後,一行7人走回禾徑村的停車處,來時要看風景和拍照,差不多用了近2個半小時;回程就快得多,只是雙腳有點攰,4時半左右才返回那空地停車處。

第三站是馬草壟日落。馬草壟不在粉嶺上水這邊,而是在古洞那邊。於是我們的7人車再次穿過龍山隧道,經過上水,開往古洞。跟著Google的指示,駛入馬草壟道,支路甚多,但是主路一條,也不容易迷途。領路的聰醫師只來過一、二次,印象也不甚清楚。最後我們還是找對路來到我們的目的,一個山崗的盡頭,有數個泊車位。地圖上這裡應該叫馬草壟警崗。泊好車,我們還要行一段石級,舊日的警崗就在眼前,那時應該是防止大陸的偷渡過境。再從鐵絲網旁,落一個山坡。走出樹叢,就看到正式馬草壟風光。在香港,看日落有幾處地方,港島的西環、青馬大橋,等等,而最有名氣的應該是元朗的白泥,殘陽在一片泥灘的倒影中下降。而可比美白泥的,要算馬草壟日落,這裡沒有泥灘,卻有漁塘,一個又一個的漁塘在前境,而背後就是深圳的高樓大廈,也是不錯的構圖。我們流連在這山崗,看著漸變的天色。雖然看不到驚艷的霞彩,但是第一次到來看這裡的風景亦覺值得到來。由於是1月,太陽落的位置比較偏離中間,或許夏天時太陽才在大廈群下降,這是有點美中不足。最後,趁天還未黑齊,走原路返回泊車處,再開車回市區。

 
1 則留言

發文者為 於 18 二月, 2021 英吋 郊遊

 

標籤: , , , , ,

抗疫郊遊:青衣公園落羽松

在一月初,除了大棠看紅葉,還有兩個景點也是蠻多港人蜂擁去打咭,就是流水響水塘和青衣公園,兩個都是以落羽松為主要賣點,歐陸式風光,不像香港景色。流水響水塘比較遠,所以我還是選了近市區的青衣公園。青衣公園就在港鐵青衣站隔隣,C出口。

1月26日(星期二)
12時半,在地鐵站的C出口走出,穿過青敬路,就來到青衣公園的門口,真的非常方便。落羽松就在這門口的不遠處,並不難找。要為落羽松影相拍照,當然要遠觀,而一列的落羽松座落一個湖濱區,可惜的這湖濱並不夠大。我們先到一個觀景台,以湖水為前景,一列落羽松為主景,當然還要避免背後的大廈景。在這裡還有少許飛鳥可作拍攝,只是自己為方便,除了手機,只帶了大機和一支天涯鏡,焦距不足以拍攝那些站在遠處的飛鳥。拍夠後,就往後繞公園一週。大約半個圈,又有數顆落羽松,在公園的路邊,低矮的落羽松的垂枝,拍攝的感覺又不同。在裡近可以近距離拍那些低垂的枯黃的樹葉(針形葉)。最後又繼續繞圈,原來繞出公園,再從另一門口進園,其實這才是青衣公園的正門。穿過大門,就看到大水池,有人造瀑布,還有一些飛鶴站立,一動也不動。再往前走,就回到湖濱區,今次就在落羽松那邊,又在附近找位置拍照。其實整個公園也有不少拍攝港人到來取景打咭。只是在非假日,人潮也不算多,總找到位置和機會,拍到合適的照片。在這裡逗留一會,就返回青衣站,食遲一點的午餐。對今天的拍攝成果滿意,就是我想看到的風光。

 
4 則迴響

發文者為 於 5 二月, 2021 英吋 郊遊

 

標籤: , ,

抗疫郊遊:薄扶林水塘家樂徑

薄扶林水塘,自己在這幾年也行過三次,第一次和中學同學、第二次和太太,第三次去年和太極師姐。每次都是由山頂出發,經盧吉道,再轉落夏力道,沿港島徑第一段到薄扶林水塘。亦以這水塘為尾站,2至3小時的行山路程,是幾美滿的短途路線。但是今次想更短,只行個多小時,沒有太多的上高落低,以郊遊為主。所以今次就在薄扶林水塘,走那水塘區內的家樂徑。

1月24日(星期日)

由江大哥駕車,先到康怡接我們,再到北角接鍾同學,一行六人開往薄扶林水塘。正式的停車場就比較遠,要到置富花園。上網找資訊,發現伯大尼教堂,有少許時鐘停車位。而伯大尼教堂正是在薄扶林水塘道的路口,非常方便。可是當我們經過時,卻不見任何指示,看來抗疫中,伯大尼教堂也關門,停車場也關了。於是繞了一個大圈,返回薄扶林水塘道,就在路邊停泊,看看運氣,會否被抄牌。薄扶林水塘道是一條不太長的道路,但是頗斜,左邊是大學宿舍,右邊是香港傷健協會營地,可以騎馬、射箭等。路的盡頭,就是今天的起點,薄扶林水塘水務署職員宿舍,這是古蹟之一。

今天天氣比較清涼,這時還未放晴。在這古蹟也沒有多流連,就在鐵閘旁的登山小路上山。我說過這條家樂徑沒有太多上高落低,但是起步就要先上一輪石級,走過這段石級,就真的沒有了。可是江大哥的雙腳舊患,這一小段他也要花不少體力。時間不趕,我們就慢慢上山。大約十多分鐘,終於到頂,來到配水庫,再走多一小段,就是橫行的山徑。這段橫行山徑是看不到水塘風光的,就在山徑慢慢繞著山腰,有時要越過溪澗,有時在林蔭中前進,更有不少健跑人仕在這裡跑山,有的還帶著他們的狗狗同行。

幸好今天清涼,走來十分舒服。大約半小時,便走完這山徑,步出馬路。這馬路向上是可到山頂,而另一橫向馬路是往港島徑第二段,而向下的就是返回薄扶林水塘。我們當然是往下走。這段馬路理論上並不好走(我並不喜歡),石屎斜路,可是這段路就多好多遊人到來,比山徑的人多。這段路是頗斜,所以江大哥又要辛苦一些慢慢走,經過一個大水潭,薄扶林水塘亦不遠已。最後來到一個涼亭休息,看到有人經亭旁的小路走落水塘邊看水塘景。我們也不執輸,走落水塘邊,看到湖境份外清幽,各人都找位置拍照留念。拍夠才返回涼亭,繼續行程。十數分鐘就返回我們的起點,大閘,而這段路就可飽覽整個薄扶林水塘風光,當然還是在湖濱看的風景最美。剛好用了個半小時,繞了一家樂徑一徑,在自己的預算中。

 
發表迴響

發文者為 於 29 一月, 2021 英吋 郊遊

 

標籤: , 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