RSS

標籤文章彙整:助養

女兒的新消息


上個月,我說過收到二女兒的來信。在另一個星期便匆匆給她回信,以免自己在拖拖拉拉下而忘記回信。在上星期,突然收到宣明會的來電。原先還以為是不是自己寫的信有什麼問題,(信是先寄給宣明會,然後再轉交二女兒) ,聽後才知道是我的三女兒也出來工作,不用我再資助她的生活,就如二年前的大女兒一樣。宣明會的同事當然再問我想不想繼續助養另一位。在電話裡,dead air一會,便給她一個正面的答覆。上一次,自己還是賦閒在家,所以想也不想就推卻了。

在電話裡,自己還是說出自己的要求:中國藉的女孩,年齡不限。自己還是想有第五個女兒。這個星期三,終於收到宣明會的來信。他們已為我選了一位女孩,林慧,貴州人,年齡只有9歲,小學2年級。貴州,正是和三女兒同一個省,但是不同縣。在那簡介中,還有她的相片。背境相信是山區的舊房舍,她站在陽光下,草地前,白色長袖T裇,在頸上帶了一條鮮紅色的小紅巾,是典型的小學生外形。眉清目秀,可親可愛。

來信還付上一張信紙,讓我寫第一封信給受資助的孩子。

 
發表迴響

發文者為 於 12 八月, 2011 英吋 家庭

 

標籤:

女兒的來信


我說的女兒,當然是我其中一個助養的女兒。參與助養的活動差不多有10年,每年也會收到她們的簡短報告,身高多少,體重多少,還會附有近照一張和她們畫的一張圖畫。看到她們一年一年的長高,由一個個的小女孩,到現在已經變身成為少女了,真覺得時光過得快。

今次是第一次收到這樣的通訊,一封信。其實,助養她們,除了可以幫助她們的生活,也希望可以和她們多一點溝通,了解她們的世界。自己曾嘗試過寄過一、二封短信給她們,但由於沒有回應,只好放棄。或許她們年紀少,也不懂如何和我這個資助人溝過。每年我只會隨大會的要求,寫下賀年咭寄回宣明會罷了,這當然不是我期待的溝通方法。現在收到這封信,內心有一定的欣喜,短短的一篇信,字寫得十分整齊。在信中,她告訴我她的一些校園生活。這是好的開始,就讓我下星期回信給她,希望可以持續下去。

大女兒朱彩紅已經長大了,出來工作,再不需要我的資助。而今次的來信是二女兒農秀妹寫的。從信中得知她今年也升讀中二。翻查紀錄,她的年紀應和我的細仔一樣。細仔今年升中五,但在山區的女兒才升讀中二,不同的世界就有不同的事情。

ps我的四位女兒

 
發表迴響

發文者為 於 14 七月, 2011 英吋 家庭

 

標籤:

我的四位女兒

除了大女兒朱彩紅,我還有三個助養女兒。二女兒農秀妹,三女兒姚格王翁和四女兒吳燕鴻。自從助養朱彩紅之後,原先打算如經濟許可,一年加一個,到十個為止。當我打電話到宣明會時,我會說出自己的要求:中國藉的女孩子和指定的年齡。大女兒的出生年份和我的大兒子一樣的,所以今年初當宣明會告訴我朱彩紅已十八歲,並已找到工作,我亦立刻想起大兒子今年也是十八歲了。二女兒的年齡也是和二兒子一樣的,三年後我又會收到宣明會的電話。

幾日前突然收到宣明會的通知信,三女兒又改名字。幾年前,姚格王翁改為姚小婧,她是小數民族,改了一個漢族的名稱。現在姚小婧再改為姚曉婧。信內說的理由是:由於在遍遠農村,村民普遍視名字為一種稱謂,故他們更改名字的情況十分常見。但我四個女兒,就只有三女兒的村莊有改名的習慣。

四女兒,吳燕鴻,也是少數民族—雲南彝族。當我第一次收到她的資料時,給她外貌嚇了一跳。樣貌絕對沒有問題,只是沒有想到山區的兒童可以那麼健康,胖胖的身材,看似都市的孩子多於山區的孩子。看來我們亦要重新看我們中國的發展。

四個女兒,大女子長得高大,在2009年時的近況,她有164厘米,重65公斤;二女兒生得黑黑實實,典形的山區孩子,她有148厘米,重45公斤;三女兒長得最瘦弱,年齡和二女兒和四女兒差不多,但體重只是她們的一半,高132厘米,重25公斤,四女兒生得胖,現在亦長高不少,高149厘米,重52公斤;。四個女兒,四女兒最聽話,回了二封信給我,敘述她們村莊的一些風俗。

 
1 則留言

發文者為 於 24 四月, 2010 英吋 家庭

 

標籤: ,

我的大女兒—朱彩紅

上星期四下午,突然接了一個來電,是宣明會的。起初還以為是一般的推廣電話,聽後才知道原來是告訴我我助養的朱彩紅已經17歲了,今年已經出來社會工作,可以自力更生,不用接受助養。記得多年前,自己的經濟上了軌道,有餘錢去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。在眾多的慈善團體中,就選了宣明會作為重點的對象。一來,助養金額不多,對自己的生活絕不會有影響;二來,又可與助養的小朋友有書信的往來,頗有親切感,三來,宣明會還不時舉行親身探訪小朋友的機會,如地點和時間配合,這會是一個難忘的經歷。

記得第一次收到宣明會寄給我的資料時,心情蠻興奮。一個護照大小的咭紙裡,放著朱彩紅的照片,瘦瘦的站立著,笑容不多,一般山區孩子的外形,這就是我的大女兒。在眾多接受助養的小朋友裡,有一定的緣份才會把她連到我這個助養者。自己也記不清在那年開始的,於是便問電話裡的宣明會同事,很快便得到答案,是2002開始的。不知不覺助養已有8年的光景。記得開始時,經常寫錯她的名字,彩虹而不是彩紅。這8年裡,書信的往來並不多,不知是我不善書寫,或是山區的兒童書寫能力不高,或者兩者都是。每年只靠新年的賀咭和週年的報告,看到她的圖畫 她的近況和近照。

老實說,那雙向的溝通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成功,希望日後可以再努力改善。

 
1 則留言

發文者為 於 19 一月, 2010 英吋 家庭

 

標籤: